标签:
作业。配音。浙江传媒。杂谈 |
在百度知道里查“广岛之恋”,有网友错以为莫文蔚的歌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我想他的想法有点道理。
他看的上译的版本就是这个调调。
很久之前就一直想看,杜拉斯的剧本。这个女人用自己实验爱情,加上天才式的的想象力,她写的感情酸甜苦辣俱全,可那表现出的深意却比这爱情更加丰富。导演阿伦·雷乃是“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所倡导的现代派的电影叙事手法正好与杜拉斯的风格不谋而合,他们碰撞出的火花到现在还闪烁在影迷的心里。
《广岛之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遗忘的故事,故事设定在二战结束后的十几年后,被战争深深伤害的男女主角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心里的伤疤依旧狰狞。法国女演员在广岛拍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在回国的前一天邂逅了广岛的那个男人,两人产生了热烈的婚外恋情。而这个男人的出现让女演员回忆起她与纳粹兵的初恋,混乱的爱欲与现实融合,令她焦灼烦恼。简单的情节,这样的故事谁都能说,可是说的妙却十分不易。
59年上映的影片,直至今天再看也不觉得老套。片中大量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用意识流手法将记忆,现实,历史都搀拌在一起,爱情的身后站着的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反军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看完译制版,我又找出原版看了一遍。总体来说我认为两个版本的风格完全不同,画面还是一样的画面,语意还是一样的语意,可是电影的味道完全改变。
首先涉及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配音演员是要忠于原片还是自己的领会。影片开头有很长的一段杜拉斯式读白,那是一段意象十分抽象的对话,关于广岛。女人说着她感受的广岛,而男人一味的告诉她“不,你什么也没看见”。两人的对话一直维持着某种淡漠,用作者的话说“他们一直用背诵般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说话”。原片中女主角的声音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以平静的叙述为主。上译版却把那份极富深意的淡漠表现成饱含着充沛,明显的感情倾向的声音。女人的淡漠源自以往的经历,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与痛苦,她对一切悲剧有判断,但她看的太多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女人,背负着苦难这么多年,怎么还能有那样充足的热情对待生活呢,她已经有了一颗清醒并逐渐坚硬的心。相较于原作中女主角的定位,赵慎之的处理太知性了,她将自己对女人的理解加了进去,使这个法国女人有了几分婉转的中国女人的样子。可这变调意味着配音员擅自更改了导演的意图,是对人物性格把握不正确的表现。跟着女主角的定位偏移,整个电影的调调也被挑暖了好几度。如同莫文蔚的《广岛之恋》,上译的配音刻画出深沉忧伤的爱情。
可那发生在广岛的爱情,那建立在重建于废墟上的广岛上的感情,是剧烈的,毁灭性的,就像是原子弹的爆炸般霎时迸发惊天动地的力量。赵的无名女人,态度浓烈反而显得感情单薄。
再者是音乐音响效果的运用。两版用的音乐是一样的。原版人声和音乐有机结合,量身定做的配乐承担表情达意的很大一部分。在译制版这一功能被削弱了,音乐的声音往往很小,成为人声的辅助;或者在音乐的连接处弱化,使得本为一体的音乐分割成一小截一小截,不但没促进表情达意,甚至起了副作用。
标签:
作业。配音。浙江传媒。杂谈 |
央视的文化纪录片巨著《故宫》,自酝酿之日便受到瞩目。
《故宫》02年便已开始筹划。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为编撰剧本组织了多次专家听证会,在定稿之前,又由博物院专家带头的学术顾问团修改。央视为片子配置了最好的制作队伍,国内最顶级的纪录片编导,国际化的摄影,音乐动画制作团队,强大的幕后班底保证了纪录片的质量。05年10月,这部万众期待的电视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就如同最初所盼望的那样,“最大程度的兼顾普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观赏需求。”《故宫》,大获成功。
在《故宫》放映的同时,网络上许多故宫粉丝们都纷纷打听片中的“那个声音”,他们都被这个极富历史厚重感,以及表现功力的声音所征服。
我反复欣赏了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半轮明月亘古恒在,夜空沉静。编钟汀泠,鼓乐齐鸣。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流星陨落,穿越云层….
美不胜收的情景,美不胜收的音乐,美不胜收的嗓音。
穿越历史的喧嚣,“那个声音”带领着我们推开了《故宫》那神秘玄妙的岁月之门。无数人在聆听的时候屏住了气息,我的手臂上根根汗毛都竖立着。
好的开始总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刚刚播放到一分半钟,我就确信它不会令人失望。
以时间顺序铺开叙述。从修建故宫的原因开始娓娓道来。据说导演周兵为完成第一集的文稿,先后查阅了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最终成型的6000字文稿,更是字字珠玑。著名配音演员周志强,担起来诠释这一精品的责任。
周老师的声音浑厚,又透着特殊的质感,涌动的语流就像是流动的时间:镇静,沉稳,似乎掌握着一切。
归音干净,拖音饱满,张弛有度,那声音高飞低走,张弛有度。
充沛有力的气息,强而有效的控制,周志强稳稳的展开画卷的首端,熟练而镇静。而这一技艺更令感情收放自如成为可能。
语意表达完整清晰。大量的前期策划使得配音演员更加字斟句酌,这里是表现传播的最后一棒。面对不同感情,角度的文字,周老师的处理方法也迥然各异。以一集开头为例,北京的百姓与往年一样欢庆新年,在中国韵味十足的音乐,噼啪的鞭炮伴衬下,周老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暖与松弛。当开始叙述建文帝统治结束的时候,周老师的声音不易察觉的加了力,并且进一步下压,最终的“往事”稳稳停止了首段叙述的脚步。为发酵观众情绪的几秒停顿后,重新开始叙述的声音稍微调低了气势,更注重于舒缓流畅的表达意群…
这样微妙的情绪调整在配音中四处可见,在保证整体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周志强将能够发挥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
纪录片的配音有这个类别专门的一整套标准。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配音演员普遍都要将声音“做”成某种厚重,沉稳的声音。功力不深的演员经常走入一种定式,只追求效果,不注重内容。样式唬人,但总不能把意义准确的反应出来。周老师在《故宫》配音中将每一段都分化成很多意群,再将一个个小意群融合成大的中心意义。他对感情,分寸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配音文稿的深入分析。这也是每一个希望能成功诠释作品的配音员都必须花工夫的一点。
生活中的周志强老师喜欢吟诗,他认为在汉语言艺术性逐渐流失的今天,朗诵诗歌名篇,可以陶冶感性,充实心灵,丰富和深化对生活和艺术的不同感悟。不能否认,周老师扎实的功底,准确的艺术感知都与此分不开。所以,这种方法是值得尝试。
欣赏这部纪录片,并陶醉于其中,那声画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更重要的,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希望有一天,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也可以成为打动人心的一名配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