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23.纪录片《故宫》配音赏析。
(2009-11-01 10:51:32)
标签:
作业。配音。浙江传媒。杂谈 |
《故宫》02年便已开始筹划。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为编撰剧本组织了多次专家听证会,在定稿之前,又由博物院专家带头的学术顾问团修改。央视为片子配置了最好的制作队伍,国内最顶级的纪录片编导,国际化的摄影,音乐动画制作团队,强大的幕后班底保证了纪录片的质量。05年10月,这部万众期待的电视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就如同最初所盼望的那样,“最大程度的兼顾普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观赏需求。”《故宫》,大获成功。
在《故宫》放映的同时,网络上许多故宫粉丝们都纷纷打听片中的“那个声音”,他们都被这个极富历史厚重感,以及表现功力的声音所征服。
我反复欣赏了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半轮明月亘古恒在,夜空沉静。编钟汀泠,鼓乐齐鸣。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流星陨落,穿越云层….
美不胜收的情景,美不胜收的音乐,美不胜收的嗓音。
穿越历史的喧嚣,“那个声音”带领着我们推开了《故宫》那神秘玄妙的岁月之门。无数人在聆听的时候屏住了气息,我的手臂上根根汗毛都竖立着。
好的开始总是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刚刚播放到一分半钟,我就确信它不会令人失望。
以时间顺序铺开叙述。从修建故宫的原因开始娓娓道来。据说导演周兵为完成第一集的文稿,先后查阅了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最终成型的6000字文稿,更是字字珠玑。著名配音演员周志强,担起来诠释这一精品的责任。
周老师的声音浑厚,又透着特殊的质感,涌动的语流就像是流动的时间:镇静,沉稳,似乎掌握着一切。
归音干净,拖音饱满,张弛有度,那声音高飞低走,张弛有度。
充沛有力的气息,强而有效的控制,周志强稳稳的展开画卷的首端,熟练而镇静。而这一技艺更令感情收放自如成为可能。
语意表达完整清晰。大量的前期策划使得配音演员更加字斟句酌,这里是表现传播的最后一棒。面对不同感情,角度的文字,周老师的处理方法也迥然各异。以一集开头为例,北京的百姓与往年一样欢庆新年,在中国韵味十足的音乐,噼啪的鞭炮伴衬下,周老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暖与松弛。当开始叙述建文帝统治结束的时候,周老师的声音不易察觉的加了力,并且进一步下压,最终的“往事”稳稳停止了首段叙述的脚步。为发酵观众情绪的几秒停顿后,重新开始叙述的声音稍微调低了气势,更注重于舒缓流畅的表达意群…
这样微妙的情绪调整在配音中四处可见,在保证整体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周志强将能够发挥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
纪录片的配音有这个类别专门的一整套标准。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配音演员普遍都要将声音“做”成某种厚重,沉稳的声音。功力不深的演员经常走入一种定式,只追求效果,不注重内容。样式唬人,但总不能把意义准确的反应出来。周老师在《故宫》配音中将每一段都分化成很多意群,再将一个个小意群融合成大的中心意义。他对感情,分寸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配音文稿的深入分析。这也是每一个希望能成功诠释作品的配音员都必须花工夫的一点。
生活中的周志强老师喜欢吟诗,他认为在汉语言艺术性逐渐流失的今天,朗诵诗歌名篇,可以陶冶感性,充实心灵,丰富和深化对生活和艺术的不同感悟。不能否认,周老师扎实的功底,准确的艺术感知都与此分不开。所以,这种方法是值得尝试。
欣赏这部纪录片,并陶醉于其中,那声画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更重要的,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希望有一天,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也可以成为打动人心的一名配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