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右手及其他
张蜀梅
今天看了高晓松的博文《最后三封信》,好难受,尤其是看到最后,鼻子真有点酸。
这些天一直在看热闹,正如“老徐”所说,心里早有立场,只是不说。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新浪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我也参与了,我是支持韩寒的,我投了他两票,在家里的电脑上投了一票,然后,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投了一票。说实在话,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是一台电脑允许投几票,我都会投给他。
同是80写作者的李傻傻知道了,开玩笑说:“你干脆组织一支挺韩团北上算了。”
说实在话,我不知道身边的人怎么看,也不知道“挺韩团”怎么组织,当然,我也不会去搞这样的组织,我只是凭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情。没有任何人指使,我得听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韩寒同学”我不认识,之前也没有读过他的书(听很多人推荐过),但是,我最近读他的博客文章,觉得他很有才气,真的有才气。而且,我认为,不管他的这次行为是不是策划,我觉得,都是应该支持的。
至于韩寒同学老是说粗口,骂人,有的人还把他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罗列出来。就我来看,一个人喜欢骂人,或不喜欢骂人,那也是一种风格,就好比你是一个淑女,从不说脏话,那也是你的风格。又比“亨利。米勒”,他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说了多少粗口啊,我们是不是要把他送上道德法庭,或者直接起诉他呢?
还有,在加入批评和指责韩寒同学的队伍时,应了解清楚他为什么要骂人先。
高晓松,我也不认识,只是喜欢听他的歌,尤其是那首《同桌的你》。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正在流行《同桌的你》。那时很想去买一盒磁带,磁带是买得起,但又买不起随身听,就只好去到那些音响店听,听会了,等班上有活动,一起唱卡拉ok的时候,自己好露一手。
说实在话,当时只记得歌手是老狼,根本没有关心这歌是谁写的。后来参加工作了,才渐渐知道是高晓松写的歌。我心里还暗暗佩服这个人的低调。
高晓松,韩寒,这两个人的作品,我都喜欢,就好比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都是才子,应该惺惺相惜,不要互相“残杀”,又伤和气,又浪费时间。那么多的人等着读韩寒的新书,当然,还有很多的人等着听高晓松的好歌呢。
话题回到最初。
我也写点文字,也知道一些所谓文坛的事情(身边有很多的文学编辑),每次听他们谈论这个“文坛”,心里就觉得好笑,提到各种研讨会上发生的很多的事情就更好笑了。
我知道一些评论家还是很严肃的,也很有见地,才华横溢,令人尊敬。
但是有个别的评论家,可能是所谓的评论家,实在是应该批一下的。按照一个著名的编辑的话,那是“红包”评论家,还举例,有一次,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可能是在广州),轮到某个“红包评论家”发言的时候,一些高校的教授就毫不留情面,当着他的面,拂袖而去,只有个别的人碍于情面,忍着恶心听下去。
痛快!
给什么情面。
我之所以赞成韩寒同学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写作者都很有才气,但是没有钱给“红包评论家”,还有的年轻写作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则!
也许,这个话题又是无疾而终。
李傻傻给我传来一篇李敖年轻时的文章:〈老年人和棒子〉。文章中说:
“站在一个青年人的立场,我所关心的是:第一、从感觉上面说,老年人肯不肯交出这一棒?第二、从技巧上面说,老年人会不会交出这一棒?第三、从棒本身来说,老年人交出来的是一支什么棒?我担心的是,老年人不但不肯把棒交出来,反倒可能在青年人头上打一棒!”
我想,不要对年轻人那么有敌意,人家“韩寒同学”可能都不稀罕那个“棒子”,只是想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呢。然后,就白白地挨上几棒。真有些不公平啊。
再看:
我们应该进一步,问自己道:“我们该用什么法子才可使我们的精神到老还是进取创造的呢?我们应该怎么预备做一个白头的新人物呢?”
其实李敖自己是做到了,现在他已经70多岁了,还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仍然还在“进取创造”!令人敬佩!
张蜀梅
今天看了高晓松的博文《最后三封信》,好难受,尤其是看到最后,鼻子真有点酸。
这些天一直在看热闹,正如“老徐”所说,心里早有立场,只是不说。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新浪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我也参与了,我是支持韩寒的,我投了他两票,在家里的电脑上投了一票,然后,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投了一票。说实在话,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是一台电脑允许投几票,我都会投给他。
同是80写作者的李傻傻知道了,开玩笑说:“你干脆组织一支挺韩团北上算了。”
说实在话,我不知道身边的人怎么看,也不知道“挺韩团”怎么组织,当然,我也不会去搞这样的组织,我只是凭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情。没有任何人指使,我得听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韩寒同学”我不认识,之前也没有读过他的书(听很多人推荐过),但是,我最近读他的博客文章,觉得他很有才气,真的有才气。而且,我认为,不管他的这次行为是不是策划,我觉得,都是应该支持的。
至于韩寒同学老是说粗口,骂人,有的人还把他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罗列出来。就我来看,一个人喜欢骂人,或不喜欢骂人,那也是一种风格,就好比你是一个淑女,从不说脏话,那也是你的风格。又比“亨利。米勒”,他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说了多少粗口啊,我们是不是要把他送上道德法庭,或者直接起诉他呢?
还有,在加入批评和指责韩寒同学的队伍时,应了解清楚他为什么要骂人先。
高晓松,我也不认识,只是喜欢听他的歌,尤其是那首《同桌的你》。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正在流行《同桌的你》。那时很想去买一盒磁带,磁带是买得起,但又买不起随身听,就只好去到那些音响店听,听会了,等班上有活动,一起唱卡拉ok的时候,自己好露一手。
说实在话,当时只记得歌手是老狼,根本没有关心这歌是谁写的。后来参加工作了,才渐渐知道是高晓松写的歌。我心里还暗暗佩服这个人的低调。
高晓松,韩寒,这两个人的作品,我都喜欢,就好比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都是才子,应该惺惺相惜,不要互相“残杀”,又伤和气,又浪费时间。那么多的人等着读韩寒的新书,当然,还有很多的人等着听高晓松的好歌呢。
话题回到最初。
我也写点文字,也知道一些所谓文坛的事情(身边有很多的文学编辑),每次听他们谈论这个“文坛”,心里就觉得好笑,提到各种研讨会上发生的很多的事情就更好笑了。
我知道一些评论家还是很严肃的,也很有见地,才华横溢,令人尊敬。
但是有个别的评论家,可能是所谓的评论家,实在是应该批一下的。按照一个著名的编辑的话,那是“红包”评论家,还举例,有一次,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可能是在广州),轮到某个“红包评论家”发言的时候,一些高校的教授就毫不留情面,当着他的面,拂袖而去,只有个别的人碍于情面,忍着恶心听下去。
痛快!
给什么情面。
我之所以赞成韩寒同学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写作者都很有才气,但是没有钱给“红包评论家”,还有的年轻写作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则!
也许,这个话题又是无疾而终。
李傻傻给我传来一篇李敖年轻时的文章:〈老年人和棒子〉。文章中说:
“站在一个青年人的立场,我所关心的是:第一、从感觉上面说,老年人肯不肯交出这一棒?第二、从技巧上面说,老年人会不会交出这一棒?第三、从棒本身来说,老年人交出来的是一支什么棒?我担心的是,老年人不但不肯把棒交出来,反倒可能在青年人头上打一棒!”
我想,不要对年轻人那么有敌意,人家“韩寒同学”可能都不稀罕那个“棒子”,只是想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呢。然后,就白白地挨上几棒。真有些不公平啊。
再看:
我们应该进一步,问自己道:“我们该用什么法子才可使我们的精神到老还是进取创造的呢?我们应该怎么预备做一个白头的新人物呢?”
其实李敖自己是做到了,现在他已经70多岁了,还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仍然还在“进取创造”!令人敬佩!
前一篇:一面锦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