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之间,好关系胜过好教育

(2007-01-12 16:03:09)
分类: 好爸好妈

 

亲子之间,好关系胜过好教育

 

 

背景:《深圳晚报》9月13日报道,深圳艺术学校初一优秀学生,因为父亲催其赶紧练钢琴,他回答:“我今天没有心情!”母亲说:“没心情也得练!”于是,他一反常态,选择了离家出走。据艺校同学反应,该同学经常告诉他们,父母一点自由也不给他,他很压抑,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面对亲子间的种种矛盾冲突,我们不禁要问:父母与孩子究竟应该建立起一种怎样的关系?一些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直接简单: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关系。但是另有一些父母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供养子女是父母的职责,可是父母不单纯是物资的供应商。只养不育,是不负责任的。然而如何育,则需要理性的思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杜梅:许多父母很苦恼,他们说,现在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父母。社会压力这么大,父母不仅要工作,还要养育孩子。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了,说他几句,不是离家出走,就是轻生,要不就是翅膀硬了以后不认父母。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王秋英: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从农村考来的。父母对他特别严厉。小学毕业后,他虽然是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中学,但是由于班上同学太优秀了,他没能很快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父母对他的考试成绩很不满意,经常给他施加压力,弄得他周末也不敢回家,只好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路上来回徘徊。大学毕业时,他父母又自作主张地到学校更改了他的毕业志向。他虽然像往常一样,屈服于父母的意志。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也从没有在一个地方真正静下来生活过,总是不停地换单位。夫妻关系也不好,两人总是争吵。也没有朋友,人又沉默,惟一能消遣的就是看电影。因为平时心理对外界的防御很强烈,而内心其实又很脆弱,所以即使是很普通的一部电影,都能让他看得泪流满面。

 

应该说,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失败的。新的亲子理念,提倡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很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父母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

 

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成问题

 

    杜梅:很多父母反映,孩子跟自己的话越来越少了,有些事,他宁愿在网上和不认识的人说,也不愿告诉父母。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王秋英: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一时的情绪当成了问题。比如说,一个孩子告诉父母,我今天不想上学。父母听了就会很紧张,以为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对他说一些不能不上学的道理。至于他是有情绪故意这样说,还是真的不想上学,父母没有想到要去听一听孩子的真心话。所以说,现在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有效性。什么时候都是父母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说。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听进去几句,时间长了,父母的话可能就成了一种声音,甚至是一种噪音。结果,什么效果也没有收到。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糖。通常父母会跟孩子讲,你不能吃糖,因为吃糖不好。可是孩子为什么要吃糖,父母就不关心了。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是,当孩子说要吃糖,你可以蹲下来,问问他心里的想法。他可能会告诉你,“看见别人吃了所以自己也想吃”,或者,“因为很久没吃了所以想吃”等。你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愿,让孩子有了一个倾诉或宣泄的机会,再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让他自己选择还要不要吃糖。这样,比一味地跟孩子说道理效果会好很多。很多时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谓问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情绪。情绪处理了,孩子的理性就会回到他身上,他就能冷静地思考,甚至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给予他倾诉这种情绪的机会,而是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即使孩子表面被“说服”了,看似问题也解决了,但实际上,他的情绪不过是被积压了起来,他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某个时候再次暴发。久而久之,小情绪的积累就转变成了让父母揪心的大问题。所以,当你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时,要多想想,这些话对他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还不如不说或少说。

 

聆听,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杜梅:去学校采访,有些孩子会跟我诉苦,说他们的父母特别不可靠。假如你一时头脑发热,跟他们说了很秘密的事儿,比如自己欣赏班上哪位同学,或者班上某个同学对自己比较好,父母听了当面不吭气,背后却拐着弯到老师或同学哪里去打听你的真实情况。孩子的牢骚说明了什么呢?

 

王秋英:我的孩子还小,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回来跟我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和某某结婚,生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儿。”我就对她说:"好啊。妈妈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实现。“听我这样跟女儿说话,一旁的朋友很惊讶,她说:”她这么小,你就这样鼓励她?这不教坏了她嘛?“我不这样看。因为孩子小,根本不知道结婚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主观上是无意识的。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非常肯定和热爱自己。听话听音,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如果你辨别不出哪些是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你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一旦误会了孩子的真实意图,亲子关系就会出现裂痕。

 

分享,也要分担

 

    杜梅:现在孩子的任务很单一,就是好好学习,什么事也不用想,更不用做,即使想做,父母也不会让他做。许多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把自己的学习管好,其它的事不用你操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王秋英: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新生,家里很穷,是做火车来北京的。一路上,她和父亲吃干粮、喝白水,没买过一分钱食物。到了北京因为没有钱,住不起旅店,还在火车站住了一宿。后来,学校动员她申请助学贷款,她就是不肯。别人以为她爱是面子,就百般地开导她,谁知她还是死活不接受。于是,又有人去劝她,女生被逼急了,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顾虑。她说,如果由我来贷款,将来还贷款的人就是我,可是,如果是爸妈在家里贷款,将来还钱的是他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女儿,父母将来能指望到她什么呢!

 

因此,我提倡做真实的父母,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扮演父母。扮演父母的人,他们的孩子,通常这样和父母说话:“你给我钱,我要去旅游。”真实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则会这样和父母说话:“我攒够了钱,我要去旅游。”扮演父母的人,他们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你翅膀长硬了,现在不听父母话了。”真实的父母他们这样鼓励孩子:“现在你是大人了,不要事事都依靠我们。你要学会自己做决定,我们只提供参考意见。”

 

我先生在国外的飞机上,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大声哭泣,坐在他身边的父亲无动于衷地看着报纸。中国的父母看不下去了,指责孩子的父亲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谁知这位父亲回答:“哭泣是他的需要,也是他的权力。”中国父母听了很震惊,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去制止孩子,就是毫无原则地去哄孩子,很少有人会从人格上替孩子着想。正是这样的原因,才造成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自我意识不强,自我评价不自信,乃至自我价值感严重缺乏。

 

 

精彩回顾:

 

新的亲子理念,提倡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很多时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谓问题,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情绪。情绪处理了,孩子的理性就会回到他身上,他就能冷静地思考,甚至还会自己解决问题。

听话听音,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如果你辨别不出哪些是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你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一旦误会了孩子的真实意图,亲子关系就会出现裂痕。

做真实的父母,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扮演父母。

哭泣是孩子的需要,也是孩子的权力。

 

 

嘉宾介绍

王秋英,女,深圳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委员、国际项目青春健康国家级师资、深圳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深圳中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