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老郭和洋洋做了牛肉清汤,于是,想,做一份萝卜丝酥饼吧,可以当主食。
和面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老妈装修的事,想着想着,又想起我和老郭从结婚起,搬过的若干处家,于是,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随着我擀面杖下的面皮,层层铺开去……
我和老郭第一处家位于南京的华侨路,在一座小高层的11楼,那是我们租的一套面积不到四十平方米的房子。
那会儿,老郭刚下海创业,除了一颗凌云壮志心,就剩下两只穷得叮当响的口袋;我工作于一家外资地产公司,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收入算是不菲了,所以我总跟老郭胡扯说,那会儿,比起他来,我是“有钱人”!
当我和老郭咬着牙花完了所有的积蓄、置办我们第一个家后,我俩立马又沦落成穷光蛋了!
但是,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是我们最好的一个家。
我还记得,当时那个房东好像是“南汽”的职员,屋里的地板是他用工厂里的包装板拆开后铺起来的,并刷了一层暗红色的漆,虽然踩上去吱吱作响,但是,看起来还是很温馨。
墙,就简单地刷了白涂料,不小心靠上去还能蹭下一层白灰来。
除此之外,他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燃气灶和一个小洗衣机。
我很满足,因为这套房子刚被“装修”完,还没住过人,当时,这是我对自己的“婚房”的最高要求。
窗帘,我选用了暗红的条纹布,好跟地面的颜色遥相呼应。
在金鹰旁边的一家家具城里(现已被拆了),我的小资情结作祟,使得我看上了一个双层的装酒用的小推车。于是在那些必备的家当之外,老郭经不起我蛮缠,一跺脚,在我们可怜的经费里扒拉了近九百大洋出来,买下了。于是我们欢天喜地般,一人抬着一端,走大街穿小巷,一直把它搬到家。
其后,虽然我们搬过若干次家,当时的家当都或送人,或卖了,但这件小推车,我们却一直留着,一直跟到我们北京的家。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把家全部收拾停妥后,我和老郭一起坐在地板上,舍不得开空调,只把窗和门都开着,老郭说这叫“享受自然的大空调”,然后他就一直握着我的手,一会儿傻乐说:
“我也有家了!”一会儿又胡言:“奇怪了,你说我俩怎么就住到一起了呢!”
家安置下来不久,正逢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有一大项目结束,于是全公司转去黄山,边玩边开庆功大会。生来头一次,我对“出去玩”提不起兴趣来了!
那晚在黄山上,在主持完庆功大会后,我借用老总的手机,偷偷溜到外面给老郭打电话,带着哭腔地说:“我不想玩了,我想回家!”
真觉得,我有一个家了,就想一直沉溺于里面,再也不想离开了!
那时候,老郭也经常出差,常常会在凌晨的时候返宁,于是,我总是在一进门的地方点着一盏小台灯,彻夜亮着,好像要告诉老郭“欢迎回家”!
那时候,我们超喜欢呼朋唤友,一些老同学、工作上的同事、生意场里的伙伴都会被成对成对地邀请到家里来吃饭。
大家也从来不见外,一来后都无一例外地挽袖子下厨房,连拍个黄瓜都想比试比试谁的功力高。
我那个叫燕子的死党兼闺蜜于是无数次地、恶狠狠地讥笑我:聚众“比恩爱、赛幸福”!
我曾经无数次地跟我那些表弟表妹们讲,两个人在一起,其实是不一定非得有富足的物质条件才能幸福的,可惜对我这番“痛呈家史”以及“忆苦思甜”,我那群弟弟妹妹们似乎没一个买账的,都憋足了劲抢在婚前就给自己创造个好条件出来。
于是我跟老郭叹:“时代不同啦!”
其实,想明白了,我也知道,不是时代不同了,只是每个人、每个家的幸福都不一样,追求幸福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是,只要有一颗能感悟细微美好的心,那幸福一定能无处不在了。
好了,把记忆先拉回现实,上菜!
今天上桌的是——萝卜丝酥饼,在一些酒楼茶舍里,都会有这一道中式点心,一层层的酥皮,包裹着香香的萝卜丝,很是招人爱。
其实,这看似复杂的东西也是很好做的,只要按步就班地来,就能轻松自制一份不亚于茶楼水平的小点心。做的时候你还可以回忆回忆幸福往事,再尝这份酥饼时,说不定就更香了!哈哈
萝卜丝酥饼

材料:精面250克;精制油80ML;白萝卜、香葱、火腿;蛋液、白芝麻
调味料:盐、鸡精
做法:
一、将100克面粉加入50ML油和成油酥面;150克面粉加30ML油70ML热水和成水油面
二、将萝卜切丝,加入盐,稍腌后,挤去水份,加入切成丝的火腿和葱花,鸡精,拌匀成馅
三、将水油面用手按成薄饼,放入油酥面,包合收口,用擀面杖擀成长约30CM、宽约15CM的薄皮,从靠近自己的一端向外卷拢搓实,切成约15只剂子,再擀成圆形皮子,包入馅心收口,翻身光面向上,用手掌轻按成饼坯
四、将饼坯放入刷过油的烤盘内,表面刷上蛋注液,再沾上芝麻,用手按实
五、烤箱180度预热后,放入饼坯,180度,20分钟即成



再得得两句:我今天有事外出,这些天筒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明天作答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