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手机、email、甚至是可视对讲,在交流信息的方式如此先进、便捷的今天,说这一封张贴着邮票、从千里之外寄过来的家书是稀罕之物,一定不为过。
对家书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
那时候家书是司空见惯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两封。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妈妈也会经常给我写写信,叮咛叮咛这个、嘱咐嘱咐那个。一心以为已经长大成人的我对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多数时候是不屑一顾的,有时甚至干脆连拆都不拆直接塞进抽屉。
再后来,即便是离开了家来到了北京,也再没有接到过家书,一切交流都以现在化的方式解决了。门口的信箱里每天躺着的不是银行帐单就是商家的促销单,家书似消失了。
昨天,打开邮箱竟发现一封来自于南京的信,信封上的字体刚劲而洒脱,一看就是爸爸的字体。
随信寄来的是他们新买的房子的套型图,妈妈想让我帮着他们设计设计。随信妈妈又絮絮叨叨写了不少东西。
她说了她和爸爸对新屋装修方面的想法;
她说了就快“小升初”的小翰翰现下的情况;
她说:“我们身体都很好,真的,前两天遇到以前的同事,都夸我们福气好、心态好,所以身体健康,一点儿也不显老!”
她说:“我们不担心洋洋的成长,有你们团结、友好、和谐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他会快乐、健康地长大!”
… …
老郭下了班一进家门,便端了信仔细地看,一直到我催他吃饭,才匆匆地丢下。夜深了上了床,又突然想起说:
“我再把信拿来看看!”
一会傻乐着对我说:
“现在看这东西真觉得很亲切!”
今天一早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信我收到了。妈妈在电话的那一端乐呵呵地说:
“怎么样,我的文采还是不错吧!这么多年不写信,好多字都忘了怎么写了!”
一封多年不见家书,竟让人的心柔柔地,生出许多感慨来…
…家书的作用原是被取代不了的,即便社会再发达、技术再先进、交流方式再繁多,也是被取代不了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