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成为小资集散地貌似已有些年头了,无数仁人志士号称沦陷于此。
朋友中虽然说好的不在少数,可评价一般的也有相当比例。
在火了那么多年之后,俺也到此凑了一下热闹。在将其作为去到梅里和泸沽湖的中转地的同时,也企图享受一下它那著名的慵懒的“柔软时光”。

岁末年初,是观赏“日照金山”的最佳时间,可绝对不是游丽江的好时节。
去时看了看温度,说最高16度。结果是冲锋衣、抓绒衣、保暖内衣,一件都不能少,都赶上上海0-5度的装备了,早晚还是冷到不行。来自北方的童鞋依照自己16度的概念,更是叫唤到了不行了。
当地人那个抗冻啊,简直到了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在干活的还能理解,虽然那个水流是刺骨的凉,可大晚上的零度以下,吃饭还开着个窗户,这是为啥呀?保持空气新鲜?而且还穿的如此的少,感觉一件毛衣就打住了,震惊啊~~

好不容易找家关上窗户的招待客人的饭馆,里面也没多少热乎劲,吃个饭还得穿着外套,多少年没这么不舒坦过了。关键直接把俺们来享受的心情,变成了痛苦的受罪煎熬。
说来觉得很奇怪,冬天晚上能到零下十几度的云南北部地区,居然普遍都没有暖气,国家长江以南不供应暖气的规定难道在此地依然有效?

肯德基和必胜客却是例外那可是绝无仅有的有暖气的地盘。
结果很汗颜的是在丽江大白天太阳高照的美丽早上,一行人弃无数被人拥趸的丽江咖啡馆于不顾,尽然大老远跑来躲进了必胜客,空虚地追求一份暖和,唉~~
正感叹着国际品牌到底不一样,服务员跑来跟我们说咖啡机坏掉了,在修,要等。同伴很有冲过去帮着维修的意思,可一想毕竟是必胜客,忍了。
于是我们等,等啊等,等来的咖啡居然是温凉的。
再于是,服务员拿去帮我们用微波炉加热...
用尽大脑+小脑,也没分析出来自动咖啡机产出温凉咖啡的缘由。

回过暖来,还是比较认真地看了一下现在的丽江。
无数的旅行团已经把这边弄得几乎没有淡季旺季之分了。古城之内,大白天到处都是挥舞着的各类小旗帜和招呼团员的吆喝声。

夜幕降临,大队旅游团撤到新区酒店入住了,古城内就成了背包客的天堂。来自各地的各色人等满大街的游啊游。
充斥着整个古城各条街道的商店,无外乎出售这么几类的商品:牦牛肉干、以“摩梭派”为主的披肩、银器、普洱茶、还有东巴系列产品(东巴纸、东巴语冰箱贴、东巴铃等等)。
外加上整个丽江几乎每家店都在播放的那首名为《嘀嗒》的歌曲,结果就是走到哪里都是重复,唯一的差别也就是偏远点还价能还低写而已...

那个著名的“摩梭派”围巾,店里往往是弄几个摩梭打扮的在那边煞有介事的织布。可为啥俺们在泸沽湖就没见到此类的围巾呢?也好像没见摩梭女有在用啊?
最离谱的是有家在四方街附近的,招的那几个女的在那里边扭动腰肢边“妩媚”吆喝,让人第一感觉此地肯定远不止是卖围巾的...

丽江的商店应该也是没有几家是当地人经营的,银器店主要是大理和藏族人的,茶叶店基本被福建人垄断,开客栈的虽然来自各地,可上海人那个叫多啊。就连我们好不容易在一绣片店看到的一位在绣花的老人,刚开始激动,一问结果是彝族的、苗族的?忘记了。
跟几个店家聊了几句,发现都说在丽江开店比较简单,只要到时按规定交税,平时没有什么机构会来找你麻烦,也不需要去伺候什么。估计这也是为啥那么多人能在丽江坚守下来的缘由之一吧。光靠看上去的柔软时光,那也是不顶用的。

各地文化汇聚太多,东巴文也不得不与时俱进了,连“大韩洗浴”都能配上东巴文字,不知道是意译还是啥?

现在古城内要找寻纳西东巴文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古城的纳西居民大都出租着房子,拿钱去城外过逍遥日子去了。古城繁华处留下的宣科的纳西古乐会,还有这广场上表演的中老年妇女,都真的只是表演了。崭新的服饰、木讷的表情、机械的动作,很清晰的告诉你这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

倒是觉得南门的忠义市场十分的鲜活,各种各样的摊位,出售着豪华地段绝没可能见到的物件。

吃的、用的、一应俱全。虽然凌乱,还丝毫不见那著名的柔软时光,却极为真实和坦诚。
尤其是到了早晚上下学高峰,运送货物的车辆和人流混杂着,几乎无法挪动。
俺们倒是和乐在其中,这边买点桔子,那边买个石榴,跟着混了很久。



在丽江及周围晃荡了几天,一直觉得好多都远不如谣传。
直到出发去梅里前的一天,漫无目的走到某巷子中,随意进入一家看着顺眼的咖啡馆。
慵懒的午后阳光,宁静的读书人,点上一杯咖啡,呆坐着,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就这么虚度着阴...
再后来,经历了梅里和泸沽湖那崎岖的山路,又再回来痴呆了一番。

古城
维护费收了有一段时间了,不去那几个指定要收门票的地点谁也不会让你交。只是希望他们别再想出什么收钱的招数来。
96年地震的痕迹似乎一丝丝都找不到了,涌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再过个10年会是番怎样的景象?
从道理上说其实在哪里发呆不是呆?哪里的时光不柔软?如果没有明白,就会被说没有悟到,亦或未能放下。心中的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
对我而言,是给自己找个出游的借口罢了。游了,就舒坦了。
能再有一段虚度光阴的时候,真心觉得世界很美好~~
PS,2004年美国人龙安志出版了一本名为《寻找香格里拉》的书,似乎提出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其实是说香格里拉就在你的心中。第二年王力宏发行了《心中的日月》。
04年的雪顿节,在拉萨去往哲蚌寺的路上巧遇王力宏;几天后在八廓街的玛吉阿米偶遇龙安志。
借此记录一下那趟已经遗忘N多的西藏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其他足迹

英伦之恋
“款姐”游南越
梦幻的以色列、约旦行
埃及拾遗

闲逛吴哥
土耳其游历记 滇北纪行
吃住江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