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房论地 |
政府地产调控该出杀手锏
根据往常惯例,接近20%的涨幅是启动房地产调控的警戒线。2005年“国八条”出台之前,上海第一季度涨幅为19.1%;2006年,“国六条”出台之前的3月份,北京房价涨幅为17.3%。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国性统一政策出台的消息。
在两轮地产调控过程中,部分经济学家曾宣称,上海房价将跌50%,北京跌30%。不过,在观望之后,如今的房价出现了更加猛烈的反弹。上海开发商黄长乐在博客中说,自己非常后悔,因为听信下跌的预言,损失了数亿元。
与周期性调控相对应的是,房价波动也展现出规律性。以政策出台为中心节点,半年一小涨,一年一大涨。以北京为例,2005年第一轮房地产调控之前,房价涨幅稳定。2005年底,开始大涨,随后有2006年的第二轮调控。
2006年9月份开始,北京和全国房价出现新一轮上涨,市场亦有第三轮调控可能展开的传闻,但在随后的年底阶段,涨幅小有回落。2007年初,北京和全国房价又开始大涨。
而在过去几年的调控中,政府侧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05年第一轮调控执行最为得力的措施是抑制投机,典型者如上海征收交易税,同时严格监管开发投资。上海的房价应声回落。不过,到2005年下半年,即开始有“防止调控过度”之说。
2006年5月,“国六条”公布。新政策异常重视普通商品房,尤其是小面积商品房的供应。不过,市场供应仍旧不足,有限的供应有很大一部分又被随房价上升日益增强的“特权房”需求占用。房价又一次小幅度反弹。
房地产调控历时4年,政府动员了9个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了两轮“围剿”。几乎人们能够想到的手段都动用了,能够动员的力量都动员了。为什么房价还在涨?
调控之所以收效不明显是因为调控目标本身在供求关系上存在两个背离性目标,既想控制投资过热限制供给,又想抑制房价。在将保障住房与市场化体系区分清楚之前,调控非常困难。放大供给满足需求担心经济过热,抑制需求结果又使房价反弹。
基于这个分析,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之前,对于第三轮房价上涨,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除非使用撒手锏,所指的“撒手锏”是设法抑制投机性需求,对房地产交易和持有征更重的税。(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我的主页:爱在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