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房论地 |
股市下跌,楼市人气回升
楼市与股市是目前我国居民投资的最重要的两个渠道,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日益紧密。不过,并不是你涨我跌、你跌我涨的负相关,很多时候可以看到股市与楼市齐飞的景象。不过,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来回转换的跷跷板效应却是存在的。
今年以来,股市一路高歌猛进。 5月9日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更加一发而不可收。5月22日冲上4100点,此后短短7天就创出了4300点的历史新高。然而,5月30日,国家出台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上调到3‰的政策,引发股市大幅振荡。
股市3月份以来的快速上涨,使不少股民的财富数字如泡沫般膨胀。但正是这种过快的膨胀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导致他们落袋为安的想法非常强烈。这次股市因印花税下跌刚好顺应了市场上的这种心理。而房产保值增值的特性,使得他们很容易作出把股市盈利的果实嫁接到楼市的决定。
股市和楼市一直以来都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房地产是一种流动性最差但保值性较强的投资载体。而股市则相反,流动性最好但保值性较差。这种功能鲜明的投资特性,使二者在吸引资金时,表现出强烈的“跷跷板”效应。2006年以前,股市数年低迷,而楼市则一路走高,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入楼市,并助推了楼市的投资型需求;2006年股市大涨,吸引了众多资金重返股市。
一般来讲,如果不是特别偏爱资金的流动性,把房子作为终极目标选择的人还是大多数。股市对楼市资金分流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种是投资性需求;另一种则是对真实购房需求的延迟。
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股市与楼市之间的终极选择。从2007年5月30日到6月5日,短短一周内中国股市经历了近千点的高台跳水和振荡。振荡前后,确有部分股市资金向楼市回流。从其一周以来股市回流楼市资金的购买意愿调查来看,36%的回流资金倾向投资,45%的回流资金倾向改善自住。
房价为什么偏偏在2001~2005年之间出现突然暴涨,就有很多人一致认为,这是由于2001年以后股市低迷,民间大量闲散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只好挤到房地产市场上。而在分析2006年股市为何狂飙时,也有人把这个和去年一连串房地产市场的整顿措施联系起来。
股市和楼市之间的涨落不是简单相克、相互抵消的关系,而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起来的。在一个市场过热的时候,应警惕其资金来源,要注意去适当发动另一个市场,分散资金压力,避免过度投机,同时这也是保持经济平稳的要求。
房地产市场过热固然不好,而过冷可能对经济危害更大,因为房价下跌会抑制总消费,这个负面效应是股市飘红或其他利好带来的正面效应所抵消不了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股市大热的时候就对房地产市场放松警惕,因为股市看好时很多人是押房产举债贷款入市,一旦有所波动,会对住房按揭的还款能力产生很大的安全威胁。
但令人不乐观的是,前一段时间由于股市涨势很好,拿房抵押贷款炒股的大有人在,而银行推出的加按揭、转按揭业务也助推了一些按揭者的炒股愿望。如今行情振荡,一些股票短短一周跌去30%~40%的市值,结结实实地给许多投资者上了一课。
在股市赚钱效应下,贷款炒股的成本显得低廉。尽管各银行明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禁止用于炒股,可实际上,银行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控制。去年以来,建立在个人住房抵押基础上的循环贷款业务走红,将住房抵押贷款炒股的人明显增多。但贷款炒股或借钱炒股毕竟是把“双刃剑”,其中的风险很容易在牛市中被麻痹。
炒股者往往自信能够控制风险,在必要的时候选择“落袋为安”,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做不到。一旦股市出现大的调整,很多投资者难以“全身而退”。如果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贷款炒股便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他认为借着股市振荡的时节,让抵押贷款资金返回楼市,是一种明智之举。而对于那些获利的炒股资金,在这个时候投向楼市,也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