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艺圈呼唤良好培育机制

(2009-02-25 19:55:06)
标签:

娱乐

 

发表于《工人日报》(2009年02月20日 05版)   本报记者 张 楠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从今年春晚也可以证实,现在的演艺圈也进入青黄不接的老年社会。”担任爱朵文化CEO、艾瑞咨询娱乐产业顾问的张志远,在看完春节期间各台电视晚会后发出感慨。

     张志远提出他的担心,“演员的老化仅仅按年龄并不能说明什么,而是老艺术家们拿不出好作品。这并不是观众的口味提高,而是确确实实是老艺术家们的衰竭。越是没有新人接班,越是老艺术家江郎才尽,就只能用华丽的大场面来弥补自己的贫血,最终受害者是广大的观众。由于观众不爱看,最终苦的又是整个行业。与其把资金花在大场面上,不如用来重金重赏好作品,或建立一套筛选和培养新人机制。”

     张志远表示,由于民歌、相声、小品、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进入文化保护状态,几乎成了季节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只有过年演出有市场,造成年轻人缺少持续消费习惯,很难有持续的发展。在国外,演艺圈演员的新老更替是阶梯式的,基本上三四年一更新;但是在中国新老更替却是30年,而30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这种父子式的更替,造成更替变数很大。很多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每一代艺术家们都是集体在同一段时期成名,然后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退休,并且下一代也是在同一个时期集体接班。例如老一辈相声艺术家侯宝林、马三立等是应了解放前后的契机,一下子涌现出来;而马季、姜昆、李金斗这一代都是老一代的徒弟,现在他们都60岁多了,该集体退休了,但是却苦于没有新一代接班。再有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好的培训机制,一个演员往往是耗了10多年才能成功,这对资源是很大的浪费。

     据了解,因为唱片业和影视业的的运营机制更商业化一些,更替要比民间艺术略短一些,但也需要10到20年才能换一代。例如,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涌现刘欢、韦唯、那英等一批晚会歌手,然后流行音乐在1994年涌现出一大批,例如毛宁、老狼、林依轮等,到现在15年到20年了。影视演员更是一但出名就可以在荧屏上“晃”上几十年,新人却出头很难。张志远以唱片公司为例称,现在老一代操盘手的传统唱片作坊式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很难再做出新人,而以前捧出来的一线艺人也进入衰退期。因此,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流行文化没有现代化、规模化的运营体系,难免行业断代。

    据了解,这些年名声大振的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就是利用良好的现代化、规模化的培育人才体系,让古老的马戏表演吸引到不仅是儿童,还有更多的成年观众,并形成一个涉及电视、DVD、电影制作、音乐、服饰、礼物、精细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等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在国内,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也具备了这一模式的雏形。

     张志远就此呼吁,现在需要靠一套低成本的模式来规模化培训艺术人才,并用公司现代化专业的宣传和经纪团队操作,建立良好的培育新人机制和培育新人生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