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彩铃行业的规律
彩铃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状况。只有一线歌手的主打歌能有较高的下载量,二线歌手的歌曲彩铃是无人问津的。就连一线歌手的主打歌以外的歌曲也是无人问津的。为什么?是因为不适合做彩铃。
彩铃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消费者心理以及消费行为有关。所以只有研究和了解彩铃的特性,才能真正开发出好的彩铃作品。
CD和随身听来听音乐都是用户自己赏心悦目;但是彩铃是主要给打来电话的人听的。用特定的音乐来向朋友展示自己个性,并把欢乐传达给别人。音乐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己来听的作用了。而是与好朋友来分享,是一种利他的音乐形式。既目的是让朋友高兴的,这里面是有讲究的,首先用户不会把朋友都没有听过的彩铃让朋友通过给自己打电话来听,要挑大家都熟悉的;其次,就像要参加晚会要选主旋律的歌一样,也要选那些适合轻松、幽默类型的歌曲。相信以后还会出现新的音乐消费形式,和收听形式。
就如同名表一样,它们最初的功能仅仅是显示时间,但是后来成了炫耀身份的功能。彩铃是音乐可以“听”以外,开发出来的又一项重要的功能。这在音乐的营销学里是一大进步,音乐竟然也有彰显个性的作用。
个性彩铃是与传统唱片行业的歌曲彩铃是平行的两个领域!个性彩铃不适合走传统唱片公司那样大投入大回报的模式。
个性彩铃这一巨大市场无大公司在里面竞争。传统唱片公司包装歌手走的是精品路线,大投入大回报。而个性彩铃领域是靠量取胜,不适合大投入的高成本运营模式。传统唱片公司的歌手一般是在投入50万以上,动辄上百万。但是个性彩铃或原创网络歌手一般一年的彩铃收益不会超过10万元,所以在他们身上投入超过10万就是赔钱的。
一首明星歌曲,比如《江南》一年的下载量在100万到上千以上,一般的知名歌曲也在10万到几十万;但是个性彩铃稍好些的一年的下载量在10万以内,一般彩铃不会超过一万次。像吾酷这样下载500万次的是个特例。所以个性彩铃收益只是歌曲彩铃的1/100到1/10,因此传统唱片公司的高成本运营模式来运营个性彩铃是绝对要亏损的。个性彩铃产出是有一个天花板的顶限的。
个性彩铃的寿命一般最长在6个月到1年,而明星歌曲彩铃可达到1年到2年,而网络原创歌曲和个性彩铃的寿命不一样,只要火了就可以变成明星彩铃,就比个性彩铃下载收益要高出很多倍。因为它本身也是歌曲形式。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营模式,所以唱片公司的音乐经验在个性彩铃方面用不上。
每个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大唱片公司也不会自毁形象来延伸到个性彩铃领域的。
大唱片公司的音乐人不屑于搞彩铃网络音乐这样的音乐,感觉档次低人一等,一般像太麦这样的大公司也是不愿意降低身价来做。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五大唱片公司就好像这个行业的IBM、惠普,而太合麦田或飞乐就好比是联想,而个性彩铃就好像是小品牌或兼容机。大公司做的是高端的精品,如果也做个性彩铃或网络音乐,那么会模糊明星歌手和消费者在心目中的形象。就好像IBM不会出低价PC一样道理。
个性彩铃的下载量一般只是明星彩铃下载量的1/10到1/100。所以只能按包装明星的1/10到1/100来投入每个彩铃歌手。要用10到100个彩铃歌手才能赶上一个明星歌手。
在彩铃行业要想胜出,必须掌握产业链所有环节,要全才而不是专才,彩铃产业链的关键是:发现歌手-包装歌手-创意-宣传推广-渠道营销。这一领域是和传统唱片领域是平行的,有运营音乐经验的传统唱片公司进入不进来,因为他们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成本高,有一定壁垒的领域不可渗透。也没有可借鉴的地成本广种薄收的经验。所以即使他有某个环节比不上传统唱片公司,也是可以弥补过去的,因为没有竞争。
在个性彩铃领域胜出的关键是要像传统唱片运营明星歌手一样,来运营一套低成本的模式来运营彩铃明星。麻雀随小,但是五脏要具全。谁模仿的唱片公司运营模式最全最像谁就胜出。产业链全部完整,每个环节都拿60分的公司就可以成功,而不必要其中一个环节很强,很有优势就可以大的发展。就好比娃哈哈运用“农村包围城市”一样在农村推出非常可乐,两乐是无法在这个领域与其竞争的。
SP行业的SP公司和CP公司因为音乐性很弱,不懂唱片公司的一套宣传推广经验。也没有音乐艺术性可言,除了《数字音乐》以外,目前很少有音乐团队和CP或唱片公司或SP有这个掌握全部环节的能力。
数字音乐杂志做为一个平台来探讨数字音乐的发展方向。探讨彩铃教学和培训,来交流彩铃,提供先进的经验,让彩原创音乐尽量多地作成适合开发成彩铃产品的形式。把SP彩铃市场和音乐市场繁荣起来,让音乐人在里面受益,这是我们考虑做这个事业的社会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