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美联社的一则声明惹上了“大麻烦”。该通讯社称,凡未经允许,各大博客网站引用美联社新闻稿内容皆属侵权行为。此声明一出,立即遭到了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马科斯 穆里塔斯(Markos
Moulitas)等知名博客的“口诛笔伐”,称美联社意在扼杀互联网信息自由共享的天性。双方的口水战持续了数天之久,后来以美联社态度软化而告终。
这一争执的真正原因就是媒体公司希望对其内容具有更多控制权,以借此获得更多的网络广告收入。随着内容识别和监管软件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内容持有人可以轻松追踪自己的内容和图片正被何人使用,未来此类交锋将更加频繁。
新闻,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有效的声明、跟踪、通过有效许可来促进内容增值的财务平衡?将永远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
尽管现在这个时代,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通过新媒体手段消费着各类信息资源,例如网站、RSS阅读器、搜索引擎、播客、移动平台,但新闻,出版机构却同时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他们生产的内容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扩散到无穷多的读者面前,但是他们生产的内容要想获取足够多的价值却难上加难。
为什么会有如此窘境?消费者习惯经常通过个人博客和聚合器浏览获取信息而不是访问这些机构的网站。这些博客和聚合平台通过转载内容、复制标题、图片、摘录汇编而不许付费。并同时赢了宝贵的广告收入。面对这些新渠道方式,授权战略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并难于管理。还有带给这些内容原创机构最痛苦的就是未经授权的内容重用,他们创造垃圾博客或者病毒式营销博客(splogs),自动复制内容资源,谋取自己的经济利益。
然而,知道你的内容在哪里被消费、复制、改写、汇编……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内容业务管理平台。换言之,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知道从哪里开始,它们是如何被使用了。
媒体咨询公司OutSell的分析师肯多科特(Ken
Doctor)解释到:“现在世界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信息免费的时代。读者和消费者可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通过什么媒体设备都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内容。而对于新闻、出版机构来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这个时代谋取利润,最大的方向当然是广告、现在内容已经在整个世界免费流通。”
所以,现在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版权监管已经越来越普及。与美联社一样,各大媒体公司正使用加州创业公司Attributor的内容识别软件。利用该产品,各大媒体公司可为自己提供的内容创建一个“数字指纹”(digital
fingerprint),然后再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此相同的指纹,从而查找出哪些网站使用了该内容。除美联社外,路透社、加通社、美国出版商CondéNet及其他媒体公司也是Attributor的客户。
特纳广播公司首席信息官(CIO)斯科特·泰思勒(Scott
Teissler)也表示:“我们使用内容识别软件,并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内容侵权,而是为了了解媒体公司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在了解这些途径和方式后,无疑将为媒体公司带来巨大商机。”由此看来,各大媒体公司之所以积极引进内容识别软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网络广告收入。屈辰晨| 编译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