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一)——念念不忘“小人书”

(2009-01-18 22:23:48)
标签:

小人书

连友

文化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一)

洪波维奇

    韩少功老师在《中青报·冰点》发表了一片长文《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http://news.sina.com.cn/c/2009-01-14/075917040773.shtml)。很是感动。谁没有刻骨铭心的读书经历呢?只不过,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但是那种读书的日子还是有几个值得回忆和怀念。

念念不忘“小人书”

    小时候,确切地说,在上小学之前和小学期间,“小人书”是我获取知识、课外学习的主要来源。我是1976年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家在东北农村。爸爸在公社教育革命指导站当会计。每个月,他都要背一个大书包去县城领取全公社老师的工资。每学期开始前,爸爸还要和指导站的老师们去县城往回拉学校用的教材和作业本。爸爸每次回家都不空手,书包里肯定会有几本“小人书”。由于有这个便利条件,我们家就成了农村小伙伴的“据点”。“小人书”是我们跟小伙伴交流的主要东西。那时候,全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70年代甚至以前出版的,还有很多电影的“小人书”,宽银幕的都有。有人美版、上海人美版。后来,爸爸专门给我们找来木头箱子装“小人书”。从那时起,这几个出版社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了一席之地。妈妈是老高中生,在屯子里比一般的老师水平还高,特别爱书。从小就教育我们爱书。“小人书”很小,看的人多了,就容易卷边。妈妈就告诉我们怎么把卷边弄直了,她从不允许别人把我们家的“小人书”借丢或者抽烟了。那个时侯,东北农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爱抽烟——一种“纸捻子”。新买回来的“小人书”在我们小伙伴之间有时没传看几次,就容易惨遭抽烟纸的“噩运”。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气得够呛,去跟人家“理论”,妈妈也特别生气。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因为一本“小人书”跟人家打一架,或者闹翻脸吧。可是,你要是不跟他们急,“小人书”就会经常被抽掉。实际上,“小人书”因为看的人多了而自己掉页的很少,基本都是被抽烟人当抽烟纸了,或者春节被人家当糊墙纸糊墙了。

    大概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老家里领工资的老师偶尔会有骑自行车来的。我就偷偷学会了骑自行车。爸爸单位发了一张自行车票,家里买了第一辆“白山牌”28式自行车。那时候,全县就一个书店——新华书店。总惦记着自己骑车子去县城新华书书店买“小人书”。可是,自行车在当时属于农村“三大件”之一(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妈妈不让骑远了。偶尔有一次,跟爸爸坐苏联产的“嘎斯”卡车去县城领教材,爸爸他们在往车上装书,我就一个人在书店里选“小人书”。

    那时候,农村都很穷,家里不给零花钱。后来发现,爸爸下班后,中山装的“明兜”经常有“钢镚”的声音,就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可不可以把爸爸兜兜里的钢镚给我保存,攒多了好买“小人书”。妈妈知道我不乱花钱,一般都会给我的。每天放学后,还会去捡破烂。用过的破棉花、塑料布、旧鞋底子、玻璃瓶子、碎玻璃、废铜炼铁甚至女人剪下来的长发……都是好东西。攒多了,就背到大队供销社去卖钱。有时候,妈妈去供销社买东西,差几分几毛钱,我攒下来的钢镚儿还可以贴补呢。

    后来,我上初中、高中,弟弟就开始用那些“小人书”做买卖了:出租。弟弟弄一个小本,把所有的小人书编号登记,出租一次2分钱。有时候出租几次后,“品相”太差了,比如卷边、掉页,他就减价卖掉了。再等到弟弟上高中,他是我们哥四个当中的“老么”,他一上高中,就没人经营“小人书生意”了,他就把全部“小人书”处理掉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涩涩的酸楚。

    近些年,老版的“小人书”都成了香饽饽,收藏“小人书”的人都有了自己的“连友会”了,央视名嘴小崔也是“连友一族”,利用出差机会,到处“淘”。后悔弟弟没有把那些整套的、年代早的“小人书”留几套。没准,现在还能换几吊银子呢。

    编后语:现在的“小人书”都是什么大开本,什么卡通了。1997年在黑龙江工作的时候,还参与改编了前苏联侦探小说连环画库,也是大开本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接受不了现在的连环画。可能思想还是太老、太保守;抑或是当年的那些“小人书”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根深蒂固,无法替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