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娜塔丽·萨劳特(作者:潘小松)

(2006-02-14 10:51:16)
分类: 品文
英国《秦晤士报文学增刊》前些年曾连续发表评论法国新小说派作家作品的文章数篇,其中涉及不少掌故,尤其是关于雷蒙·奎诺和那塔丽·萨劳特的;兹向中文读者铺陈一二,以便读新小说译本时可资了解原作者或作品的背景。这里先说萨劳特。
娜塔丽·萨劳特生于1900年,出生地为俄国伊万诺娃;本姓切尔尼亚克。她的批评文字中反复出现的两位十九世纪小说家和四位现代派小说家差不多都是同代人(以文学潮流的更新换代为标准)。萨劳特出生时,福楼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才死了二十年。她从小就受双语教育(法语、俄语),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黎度过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第三卷于1920年出版时,她已快取得英语专业的学士学位。卡夫卡身后《审判》才于1925年出版,彼时萨劳特将要完成法律学业(日后有说服力的批评文章得益这方面的训练)。翌年,她发现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伍尔芙的《达罗威夫人》。她的第一本书《向性》发表于1939年,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同时。两年后,弗吉尼亚·伍尔芙自杀;萨劳特则作为一名犹太人在四处躲藏。战后,她向第二本书《无名者画像》于1948年出版;此时她已届中年,三个女儿也已长大。萨劳特的第一个批评文集《可疑的纪年》出版于1956年,因其对法国新小说的理论贡献受到称赞;这时她的许多著作尚未动笔写呢。有些批评家认为1995年出的《这里》才是她最完美的作品。
萨劳特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她作品的哲学基础六十年里几乎未变(约翰·泰勒语)。她三十二岁开始认真严肃的写作,待第一本论文集里的文章都写完时,她的思想已固定了。她在上述六位作家开创的现代主义中重新寻找创作方向,写出了独具一格的《马特罗》(1953)和《天象仪》(1959)。与小说同步,她开始进行戏剧实验(第一本剧作《寂静》产生于1964年)。萨劳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打破小说的传统套路。从她一生的创作来看,只有1983年出版的《儿童时代》偏离了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她的小说、剧本、批评文章和文学讲稿在语气、主题和写作技巧上是高度统一的。
上面提到的六位作家是萨劳特的精神导师;除此以外,没有几位当代作家或先辈作家可加考虑。1920—1921年在牛津学习文学和历史期间,萨劳特书读得不少,比较喜欢亨利·格林、乔伊斯·凯瑞和爱维·康普顿一伯涅特。熟读的作家则有纪德、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保尔·瓦莱里她也是常读的,晚年却写了一篇贬他的长文《保尔·瓦莱里和大象的童年 》。
萨劳特认为文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活动的过程。然而,她的写作方法既不像经典的心理分析,又不像法国传统心理小说(如《巴马修道院》)里的行为解剖。萨劳特喜欢引用保尔·克里的话:艺术作品不是重构可视的世界,而是要使世界变成“可视”。她在《小说与现实》中写道:现实是分散的成份组成的,我们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萨劳特力求在陈腐的现实生活中提炼隐而不现的成份并加以检视。在她看来,她涉及的都是可测量的东西;因此,称她为“现实主义”作家可以,而“形式主义”的头衔她就不接受。
《童年时代》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萨劳特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两岁那年,她的父母离异;上学时总换学校(或搬家);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经常出现紧张。这本回忆录的大部分内容由一个八九十岁的作家和想象中的童年女孩之间的对话构成。萨劳特觉得孩提时代的许多谜仍未有答案。因为,成年人用知识和欲望破坏了这些东西。《童年时代》创造的“人物”是“娜塔丽·萨劳特”吗?这也是个谜。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萨氏最高成就。
《童年时代》和萨劳特的其它小说中的神秘事物都是社会的、相互关联的,不像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那么形而上学(泰勒语)。一次答记者问时,萨劳特说她不是有意识的“存在主义者”。然而,她对生活中的现象(如伤害过她的语言)的反复审视却离存在主义方法不远。
虽然萨劳特有时也诙谐、也有讽刺(如1963年出版的《金果》)讲的是一群人用沙龙俗套谈论一本书。),但她一般是以凝重悲凉的语气写作的。她的作品蕴含的多是悲剧。
玛格丽特·杜拉斯喜欢公开坦陈各种经历,萨劳特则讳莫如深;她喜欢读者回到她的“文本”。不过,父母离异、讲两种语言、双重文化传统、犹太血统……这些已足够说明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生活无常主题了。萨劳特的创作过程便是一个作家寻求自我的过程。

文章引用自:http://www.qingyun.com/dbbs/pinw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