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6)
作者:黑尔斯
(接上文)
首先,作者以清晨起床和上班路上为背景,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家长为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习过渡操劳、包办代替的生活场景。下面的表1列出了这些场景中家长的言语和行为,并对这些言语和行为中所包含的负面情绪,以及它们的不良后果进行了简要说明。
接下来,作者通过郝思和“黑尔斯家庭成长咨询中心”的其他咨询师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亲子咨询活动,展现了由于亲子沟通不当而导致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不愿意和家长亲近、不能正确对待学习、考试焦虑等问题。下面的表2列出了孩子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亲子沟通方式。
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附言”介绍了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以下几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提示家长,要以真情和耐心,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待,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第二,孩子的心理需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父母的关爱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庭中有地位。从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的教养方式来看,孩子的这四种心理需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书中介绍的“小猴子的依恋实验”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事实:小猴子对替代母亲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有物质的供给,而是在于是否有精神的满足。连小猴子都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何况人呢!第三,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考试焦虑,是因为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将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看成是孩子(甚至家长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并与孩子的奖惩挂钩,与自己的喜怒哀乐挂钩。要想消除孩子的考试焦虑,家长必须淡化考试分数,不因孩子分数的高低而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反映,做到不为分数高而兴奋,不为分数低而沮丧,甚至愤怒。
(导读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亦菲老师撰写)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12/11/16/1245a71154eg215.jpg我不是那意思(6)" />
【作者说明】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是一本作者全情投入、精心写作的作品,是作者多年经验的结晶,作者对生活和工作的归纳与总结。
这本书得到作者好友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老师(心理学博士)高度评价的书。李亦菲博士曾将书稿复印拿到研讨会上分发给参会校长阅读,得到校长们的高度评价。这些校长渴望早日获得该图书并奉送给学生家长阅读,以提升亲职教育水平和家庭成长。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的写作风格与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及心理咨询类通俗读物风格不同,这本书融入了小说、戏剧的元素,需要静心阅读并加以思考,作者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深入挖掘,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对话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书中还有读者的身影,作者确信您只要静心阅读一定能够从书中获取于许多有益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最后,告诉读者,作者曾将《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送到几家出版社,均被出版社的“专业人士”委婉地拒绝,这不是市面流行的内容,即:千字左右的故事、三五百字分析、二三百字指导。作者不想为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的思考和写作,于是放弃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