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3)

(2009-09-14 07:49:32)
标签:

育儿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3)

作者:黑尔斯

 

【作者说明】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是一本作者全情投入、精心写作的作品,是作者多年经验的结晶,作者对生活和工作的归纳与总结。

    这本书得到作者好友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老师(心理学博士)高度评价的书。李亦菲博士曾将书稿复印拿到研讨会上分发给参会校长阅读,得到校长们的高度评价。这些校长渴望早日获得该图书并奉送给学生家长阅读,以提升亲职教育水平和家庭成长。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的写作风格与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及心理咨询类通俗读物风格不同,这本书融入了小说、戏剧的元素,需要静心阅读并加以思考,作者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深入挖掘,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对话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书中还有读者的身影,作者确信您只要静心阅读一定能够从书中获取于许多有益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最后,告诉读者,作者曾将《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送到几家出版社,均被出版社的“专业人士”委婉地拒绝,这不是市面流行的内容,即:千字左右的故事、三五百字分析、二三百字指导。作者不想为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的思考和写作,于是放弃出版。


 

 

导读

 

 

 

    看到书名—《孩子,我不是那意思》,读者会意识到两点:第一,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书;第二,这本书的关于亲子沟通的,并且关注家长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即孩子误解家长的意思。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无论做什么,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然而,在家长费尽心机地和孩子说话、为孩子做事时,孩子却反应冷淡,甚至断然拒绝。也就是说,孩子不仅没有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家长不爱自己、存心与自己过不去,结果就是表现出逆反言语或行为。当家长看到孩子的逆反言语或行为时,或者当亲子教育专家们指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存在的失误时,家长会感到非常错愕,会觉得黯然神伤,同时,会极力为自己辩解:“我不是那意思”、“我真的不是那意思”……

    为什么家长的一片爱心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呢?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言语和行为产生那么强烈的逆反呢?

    信息论指出,在信息由发出者经由特定的通道(或媒介)到接受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噪声,它们对传输的信息产生干扰,导致接收者获得的信息与发出者发出的信息有差异,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变得扭曲而不能解释。

    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一种信息,因此,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待亲子沟通:家长是信息的发出者,孩子是信息的接收者;家长的言语和行为是传输通道(或媒介);而家长在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如急躁、愤怒、忧愁、悲伤等,就是噪声。正是这些噪声,导致孩子误读家长的爱,将“爱”理解为“不爱”,甚至曲解为“恨”,并表现出逆反的言语和行为。对于孩子的逆反言语和行为,家长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得到强化,导致各种形式的亲子暴力。这些暴力行为又变成更大的噪声,将家长的“爱”淹没得无影无踪。这种反映“爱”被曲解的过程的模型可以称为亲子沟通的“噪声干扰模型”(参见图1)。

    根据亲子沟通的“噪声干扰模型”,为了使自己的爱不被孩子误读,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应仔细审视自己希望向孩子传达的爱的信息,采用恰当的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这种信息,并尽量排除各种负面情绪(噪声)的干扰。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成为孩子的父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是很突然的事情,他们没有接受过“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培训,他们只是模仿当年父母的做法、学习书籍中的知识,尽己所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创造最好的条件,为孩子的德、智、体、美规划最美的蓝图。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12/9/19/1245a247658g213.jpg我不是那意思(3)" />

   (导读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亦菲老师撰写)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12/10/1/1245a40ff49g214.jpg我不是那意思(3)"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