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痛苦
--折磨儿女 痛苦自己
【文】相对名人:黑尔斯(HEALTH)
【黑尔斯温馨提示】
本博客文章系原创,您可留言可评论。如果希望分享,建议您将本文的链接贴在您的网上。如果坚持一定转载,请您勿删除作者的私人信息。如有报纸、杂志希望发表作者文章,请您拨打电话联系:13701196114
【广而告之】查看黑尔斯博客更多文章,请点击
黑尔斯搜狐博客:http://bnumajian.blog.sohu.com;
黑尔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bnumajian
在新疆出差讲课,由于有2个小时的时差,总感觉时间怪怪的。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了一个小品。
按理说,这个小品是正面宣传儿女应该时常回家看看,以免老年人孤独无助。小品的大意是一位老人,家有三四个儿女,因为孩子们长大了,各自成家,工作也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在万般无耐的情况下,老人只好谎称自己病危,迫使儿女回家,达到与儿女团聚的目的。老先生这一招,果然见效,儿女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前来探望老人,并坚持不惜一切为老人治疗。彰显出一家喜气洋洋的美好团圆大结局。引导人们反思,工作再忙,也要时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养育儿子不易,大家不能忘本。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5/26/14/20/12227b28114g213.jpg
我们看到:老人的快乐与否与儿女是否回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传统道德,也是做儿女的责任。
时常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看到,一对忙碌的老人,渴望与儿女团圆,辛辛苦苦做一顿丰盛的大餐,期待儿女笑容满面地回家。结果却是失望。旨在令儿女深思,懂得感恩。
……
但道德与心理是不同的内容,我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些资料可能引导的误区。
我想对已经有儿女的中青年朋友说:请我们不要走进误区。这样的小品和广告中为我们传递着不健康的信息。
我们养育儿女长大成人,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着孩子,我们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我们的付出一切不是将来索取的资本。
儿女长大,离开家,有他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将来我们老了,儿女回家探望我们,我们表示感谢。如果因为工作或生活的原因不能及时或频繁回家,我们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养儿不能为防老,养儿的目的在于给他一双翅膀,让他们在天空中高高飞翔。http://184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5/26/14/20/12227b33776g215.jpg
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养儿女小,儿女将来应该养父母老。这“应该”二字,当不能实现时,父母将出现不满、报怨、痛苦、无助等情绪或者反目成仇诉诸法律,通过法律维系自己的尊严,强迫儿女回家等等措施,
无论年龄多大,有一帮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即使老年,生活也不孤独。儿女在不在身边,一样有快乐幸福的新生活。
当儿女不能回家时,学会自己和自己玩,不依赖儿女,不将快乐与幸福交给儿女手中,不向儿女乞求施舍,拥有独立的人格。
养儿女在一些人心中是一种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是父母将儿女养大。产出即是儿女将来要赡养父母。在法律上是这个道理,但在心理上,谁拥有这样的心理,一旦儿女不能令自己满意,也许谁将来注定会痛苦。
本思考所以与中青年朋友们分享,缘于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越早做调整,将来越快乐!
http://1833.img.pp.sohu.com.cn/images/2009/5/5/13/19/121bae4316cg21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