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十六

标签:
育儿 |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
文/北京师范大学
(承接上文)
2.8
http://181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29/9/3/11c124520e4g213.jpg郝斯打开壮壮的档案记录,今天王先生应该带着壮壮一起来做第二次咨询,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郝斯示范给王先生如何与孩子谈话。家长面对孩子,同样也是个新人,缺少带孩子的经历,许多在计划生育之初尚未学到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他们可能每天面临新的问题。
差一刻十点,前台老师通知郝斯说:“郝老师,王先生和他的儿子已经到了,是否十点钟准时开始?”
郝斯放下壮壮的档案,抬起头来,说:“好的,请准时。”
王先生父子准时被前台老师引到咨询室,郝斯与他们打过招呼后,请他们坐下。
郝斯蹲下身对着壮壮说:“壮壮,郝老师还记得上次你来的时候,表现很好,郝老师也满意。我盼着你来呢,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想早一点见面啊?”郝斯在壮壮的头上抚摸了一下。
“嗯,嗯,想。”壮壮低着头回答。
王先生插话说:“好好说话!就说一个字‘想’,别‘嗯、嗯、嗯’的”。
壮壮听到父亲的训导,头低得更深了。
郝斯看了一眼王先生,笑着给他一个暗示,请他不要讲话。
“来,壮壮,和老师拉拉手,我相信今天你的表现也会和上次一样好,对吗?”郝斯说。
“嗯,嗯,对!”壮壮低垂着的头稍稍抬了起来,脸上浮现了一丝笑意。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壮壮经三五句表扬,立即表现出天真的笑容。
“壮壮真可爱,老师喜欢你。今天老师要和你一起看一幅小猴子的画,我们一起讲故事。我讲给你,你讲给我,你愿意不愿意?”
“愿、愿意。”壮壮回答。
“好的。老师知道你愿意听故事,你再重复一遍‘愿意’,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愿意听故事了。来,和老师一起重复一遍‘愿意’”。
“愿意。”壮壮跟着说。
“好孩子,这一遍说得很好,来让老师抱一下,我再象刚才那样问一遍,还再回答我一次。”郝斯说着,拥抱了壮壮。
“今天老师要给你看一幅小猴子的画,我们一起讲故事。你愿意不愿意听啊?”郝斯重复着说。
“愿意。”
“这次说的很好,爸爸和老师一样都喜欢你。你看爸爸做好准备要亲亲你呢。”郝斯示意王先生鼓励孩子。
“壮壮,来,爸爸亲亲你。爸爸和老师一样都喜欢你。”王先生抱起壮壮在脸上亲了一下。壮壮的笑容格外灿烂,他“咯咯”地笑出了声音。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猴子捞月的故事。来,我们看这幅画,画上有一只小猴子在井边照镜子,壮壮看看,井里面还有一个大月亮,是不是?”郝斯说
“是,一个,嗯,圆圆的,月亮。”
“你看到井里有一个圆圆的月亮。壮壮,郝老师还想听一遍你说的话,你看到的什么?”
“我看到,嗯,井里有一个,圆圆的月亮。”壮壮笑着说。
“很好,壮壮,你可以说出这么长的话了。”郝斯手心相对,做了一个延长动作,顺势坐在了地板上。
壮壮“呵呵呵”地笑着。王先生静静地观察着。
“壮壮,你看这里还有一只老猴子。老猴子也往井里看,他也看到了井里有个圆圆的月亮。”郝斯用手比划着大又圆的月亮。“又来了一只小猴子,你想想,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小猴子,也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在井里。”壮壮骄傲地说。
……
“好!壮壮,你愿不愿意做老师给郝斯小朋友讲一下这幅画上的故事?”
“愿意!”壮壮高兴地说,他在家里从来没有过做老师的经历呢。
“壮壮老师,我想听故事,你能给我讲讲小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
“好的。”壮壮大模大样、绘声绘色地站起身。手指着画上说:“有一只小猴子,在,在井边照镜子,他一看自己多可爱啊。嗯,可是,他看到井里有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月亮,他就喊‘快来啊,月亮掉到井里了。’老猴子跑过来……”壮壮兴高采烈地讲着。
王先生感到惊讶,他的孩子怎么现在能如此流利地讲故事,壮壮在家说什么都吱吱唔唔、结结巴巴的。他由衷地感叹郝老师的魔力。
“壮壮老师,你的故事讲得非常生动有趣,郝斯小朋友都听入迷了。我和爸爸为你鼓掌。回到家里后,把这个事故也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两个大人为孩子鼓掌。
壮壮稚声稚气地嘿嘿嘿笑着回答:“好!”
“壮壮,老师知道你特别喜欢玩玩具,老师这里有几个拼图,我给你十分钟的时间,你努力去拼好,可以吗?”郝斯拿出一盒拼图,递给壮壮。壮壮接过拼图,高兴地玩了起来。
郝斯转身面对王先生,说:“王先生,您有什么感受?”
王先生面露苦笑,说:“我对孩子缺乏您这份耐心,也缺乏对孩子的鼓励。一听到壮壮结结巴巴说话,我就着急。我着急就说他几句,结果,他就结巴。我控制不住大声责备他几句,他结巴得更厉害。现在越来越不敢和我说话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郝斯说:“孩子在2~3岁时,言语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掌握词汇量有限,他们想得比说得快,不能很好地用合适的词语表达所思所想,可能会出现吭吭哧哧的现象,儿童在这一时期,这种表现很正常。如果家长再给孩子施加压力,尤其是以指责、训斥或强行纠正的方式与孩子谈话,会引起孩子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将加重儿童的心理紧张,更不能选择词汇,引起孩子更严重的口吃。有了儿童在这一阶段还可能表现出‘自残’现象,他们也可能会通过咬自己的手臂,打自己的头或者揪头发等方式来表达有话说不出的焦虑心情。
作为父亲,如果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耐心倾听孩子讲话,慢慢地引导他说下去,鼓励孩子多说话,随着训练的增加,避免嘲笑或模仿,避免惩罚或歧视,不要强行纠正,壮壮这种口吃现象将逐渐消失。
请多多鼓励壮壮讲话,比如背诵歌谣、朗读、讲故事等等,请他做老师,在他表演完后及时给予表扬,拥抱、爱抚都是表扬和激励的方式。忽视他口吃时讲的内容,不要重复他口吃时说的话,协助他树立讲话的信心,尽可能多地带他与别人接触,创设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
“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我完全凭自己成长的经验和感悟来面对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出生,为家长的继续教育开列了学习的书目。”王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郝老师,您今天的示范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会调整我自己的态度。唉!都怪我们把孩子交给我姐带,不然也不会这样。”
“你感觉姐姐缺少教育孩子的知识,影响到壮壮的语言发展。如果当时你们自己带,会如何呢?”郝斯微笑着说。
“自己带孩子?说实话,真没精力管孩子。幸好有姐姐帮忙。”王先生做了自我否定。
“是啊,她抛家舍业在北京两三年,的确也付出了许多。我建议您挤出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或者象上班一样排上日程表,某一时段必须和孩子在一起。我相信您不会仅仅为了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郝斯坚定地说。
“那是,那是,谢谢您郝老师。”王先生告别后,带孩子孩子离开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