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十五

标签:
育儿 |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十五
文/北京师范大学 马健
(承接上文)
2.7
7点45分,郝斯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习惯于提前15分钟到单位,这样可以更从容地工作。他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自动收取邮件。看着邮件的主题:“求您救救我的孩子!”、“我该怎么办?”、“无助的我只有向您求教”、“孩子为什么不愿和我在一起”、“我的儿子要变性,老天因何这样对我?”等几十封咨询信件。郝斯被主题为“4岁的孩子不认妈妈”、“我3岁的女儿得了抑郁症怎么办?”的信件吸引,他首先点击此邮件,内容为:
尊敬的郝老师:
我是一位近40岁的母亲,家有4岁的儿子。
我们夫妻在别人眼中是一对成功人士,朋友们看到的是:“我们拥有两家较大的企业、开豪华车、住别墅”,我们也曾为之奋斗十余年。商场如战场,我们的工作都不得脱身。
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将公婆接过来。为避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不便,我们为公婆在附近置了一套房产,以备他们照料孙子。
三年来,我们走马灯般在国内外各城市间奔波,很少挤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耍。最近,因身体原因我不得不在家休息,希望把孩子接过来,多陪陪儿子。但无论我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他从奶奶身边带走。我儿子死活都不愿和我单独在一起,即使给他买了最喜欢的物品,他也要拉着奶奶的手,让奶奶留下来陪他和我玩一会儿,转身就要回他“自己的家”。
我深情地告诉他:“宝贝儿,这里也是你的家,妈妈这里才是你真正的家。”
我儿子说:“奶奶家才是我的家。这里不是我的家。”说完,拉着婆婆的手,“奶奶,我们回自己的家。”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29/9/2/11c12443992g215.jpg面对儿子的表现,我感受不到在外面的风光和成功,相反,我认为自己很无耐和痛心。连亲生儿子都不想与我在一起了,我是多么失败的一位母亲。
郝老师,请您给我指导和建议,让儿子回到我的身边。
一个无助的母亲
郝斯点开另一封信,内容写道:
郝老师,您好:
由于工作紧张,我将女儿自半岁始送回老家X县的娘家,交由我父母带她。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他们除了购置生活必需品外,很少下楼活动,孩子也几乎不出房门,与外界的小朋友没有什么接触。今年7月份将3岁的女儿从老家接回城市上幼儿园。
老师向我反映我3岁的女儿在幼儿园里她很少讲话,与别的小朋友也不交流,总喜欢蹲在安静的地方自己玩。老师带领大家玩游戏的时候,她也不象别的小朋友那样疯玩疯闹,总是静静地被动地等待老师向她发布命令。老师建议我们多关注孩子的发展,我怀疑她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请您指点我一下,我是不是该为她咨询或治疗?
焦虑的妈妈
郝斯边读信件边摇头,他又顺序打开两封信,内容写道:
郝老师:
我是一名初二男孩的母亲,孩子从小在奶奶的溺爱下长大,这个孩子应该算是善良的,但性格有明显问题,如:他不敢面对自已的缺点与不足,不愿承担责任,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没有动力,与家长沟通不畅……。
想请教郝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一位困惑的母亲
郝老师,您好!
我们夫妻都受过良好教育,家庭环境较好。希望请教有关我儿子的问题。
我儿子今年15岁,初三学生。小学一直跟姥姥在外地寄宿制学校读书,周六日回到姥姥家,我们认为他已经养成很多恶习。表现在:缺乏亲情、厌学症状、学习无效率、不愿与父母沟通,容易冲动、脾气大,喜欢上网和手机聊天。
因为与我们管教发生强烈冲突,他目前已经离家出走。请指导我们该怎么办。
无助的父亲
他每天收到大量类似的信件,面对家长的困惑,他感到自己团队的力量很微弱,心想:家长朋友们需要的是预防,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比治疗更容易。请家长们借鉴亲子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来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