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片发春啦!

标签:
海角七号票房电影工作者范逸臣台湾娱乐 |
分类: 娱乐 |
南都娱乐编辑:林帆 专题采写 | 本报特派台湾记者张燕
发春之春天来临:《海角七号》引发2008台湾电影复兴
发春之主创开叫:范逸臣:就让我享受这虚荣久一点
发春之叫声不断:《爱到底》:绯闻红人齐上阵
发春之理性思考:复兴的讯号,但不是活命的理由
《海角七号》引发2008台湾电影复兴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12/09/f61db855c9424de89f95ce62179c0ae5.jpg
《海角七号》海报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12/09/f2075dda592e4f1bbd0af6444601832d.jpg
虽然《海角七号》没能如愿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但范逸臣、田中千绘、茂伯三人显然已经“咸鱼翻生”,该片的大热也象征了台湾电影复兴。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12/09/c89dea8dbdb04612a90dd65be0825521.jpg
《海角七号》票房破亿,范逸臣实现承诺裸泳。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12/09/ca560dc9dc504ec0af9b249527fdd427.jpg
以近两年《不能说的·秘密》、《海角七号》票房冲天来看,所引发的已经是台湾新电影的一次爆发。如果说几年前的“台湾电影已死”的论断成立,那么如今则算得上一次呼天抢地的发春。这位美妇人,再次焕发了对春天的渴望、对票房和艺术的欲望,作为华语电影的一部分,她以及她意味的现象,应该得到我们的叫好。
《海角七号》开始,是范逸臣扮演的阿嘉将吉他摔在地上,伴着一句时下台湾人最流行的粗口;在钮承泽的电影处女作里,你也常听到他骂娘——似乎眼下台湾电影的困惑都在这最直接的方式中表达出来。
从《海角七号》开始摆脱状
2007年4月,台湾资深电影工作者王耿瑜与一群好友发起行动,举办“发春派对”,8部电影的工作者互相站台联合宣传,声势看似壮观,实际却是无奈之举,因为接下来的暑期档全成好莱坞电影的天下,包括蔡明亮导演的《黑眼圈》都不得不赶在暑期前迅速上片。之所以有此状,是因为残酷的数字在提醒台湾影人,2006年在台北市首轮院线片的票房总计人民币5.4亿元(以下均为人民币),其中台湾片仅800万元,外国片票房收入是台片的63.5倍。2001年,台湾删除了《电影法》中保障本土片放映的比例。对好莱坞市场无限制的开放,加上台湾影人文人相轻的作风,使“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愤然悲怆地发出“台湾电影已死”的声音。2007年,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在大陆三天过1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无疑是对台湾影人的一大刺激,因为它已经相当于2006年所有台湾影片在台北市院线的首轮收入。台湾电影该怎么办?除了骂一句粗……
也没人想过《海角七号》的爆红。一开始,它也是由“台片发春活动”取得了珍贵的上映机会。惟一的区别是2008年台片发春活动从民间开始“官方”化,在前金马影展总监陈俊蓉发起下,同样有8部影片的导演、演员参与联合宣传。当时,《海角七号》并不在宣传海报上,它的新闻点也只有一个,即“导演魏德胜为了拍这部电影,个人举债2500万台币”。参加首映式的黄子佼回忆说,首映的场面其实很冷清,很多拿了赠票的圈内人和媒体根本就没来看片。因该片走红的歌手范逸臣也说,他的电影邀约并没有所谓“纷至沓来”,“因为现在的世道还是不景气”。
“海角风暴”收回投资人信心
但正如焦雄屏所说,《海角七号》最终成为“全民运动”,实际上是台湾电影集体效应的火山喷发现象。承接“海角”声势,今年11月,台湾破天荒地再为台片辟出一个月档期,举办“台片新高潮”活动,8部台湾片接力上映,包括《一八九五》、《凶魅》、《渺渺》、《爱的发声练习》、《绝魂印》、《停车》等,虽然没多少人真的认同台片高潮来临,但至少比较几年前,蔡明亮与李康生为了争取《不见》、《不散》进院线,不得不到各大专院校卖预售票的窘境,更多台湾片获得了发声机会。《一八九五》首周末票房便突破100万元,其中台北45.2万元,更超越《海角七号》。对观众来说,《海角七号》改变的是台湾片不好看的成见;对资金捉襟见肘的台湾导演来说,它是一场“600万到1000万元成本台片能否回收”的实验;而一位资深电影媒体人则这样总结,这批新导演开始给投资人信心,不亏钱了,这才是复苏的信号。
中国时尚三十年潮流焦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