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凯歌靠《梅兰芳》翻身?

(2008-12-11 10:31:51)
标签:

电影

梅兰芳

隐喻

台词

陈凯歌

中国

娱乐

分类: 娱乐
面对陈凯歌三年的期盼。《梅兰芳》已开场,争论也随之而来,关于剧本、关于演员、关于这到底是陈凯歌的梅兰芳还是梅葆玖的梅兰芳,各种说法纷至沓来。于是,我们开始疑问,这到底算不算陈凯歌的翻身之作?

南都娱乐周刊编辑:杨文


众议院评审:宋子文(娱乐策划、影评人)、刘典侠(影评人)、朱白(娱乐编辑)、陈凯歌(《梅兰芳》导演,陈凯歌谈话记录:实习生周执)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8/12/10/8a720b2a64324db68192dfb7bbd3c3cb.jpg


《梅兰芳》剧照


  《梅兰芳》盛大开锣了,厚厚的帘布,轻碎的瓜子壳,观众面对的是陈凯歌三年的期盼。一出《无极》梦碎中华,于是他挟着这部《梅兰芳》,意图风发起自己的意气。电影已开场,争论也随之而来,关于剧本、关于演员、关于这到底是陈凯歌的梅兰芳还是梅葆玖的梅兰芳,各种说法纷至沓来,于是,我们开始疑问,这到底算不算陈凯歌的翻身之作?

  于是,我们开始疑问,这到底算不算陈凯歌的翻身之作?

议题1
剧本是否真的完美?


  先说电影,陈凯歌对本片剧本的要求极高,我们也看到了,细节之处做得十分精彩,只是这种一个个的精彩,能否撑起两个半小时的精彩?

朱白:据说陈凯歌曾经对编剧处理台词时的要求是:“每个字都要有内涵,每句话都要有隐喻。”想像一下,如果编剧严歌苓照这个要求去处理,那么《梅兰芳》中的人物,是否说的还能都是人话?不知道陈凯歌是不是真的这样要求编剧,如果是,只能说这个人想成为大师想疯了,如果不是,一定也是有人看了电影里的台词编出来的。陈凯歌时常被视为“贵族”,他也为此做出了相应的一切努力,你看他时常一脸凝重的表情,就知道这个人是多么深邃和睿智啊。很多人看《梅兰芳》都将之一分为二,阿娇盖头掀起来前是好戏,后面不堪入目,我觉得前面的好戏,跟力求入木三分反弄出“内涵”和“隐喻”的台词没多大关系,人家那是两个演员范儿正,这是导演会选择也会调教的结果,不是什么“隐喻”的效果。靠刻意要求“内涵”和“隐喻”拍电影,只能说明这个人喜欢这些,而不是这个人有这样的表达能力。

刘典侠:我们知道,陈凯歌的要求是对的,但是这样要求,不是说不需要好看的故事,不需要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不需要在拍摄的时候,除了给演员特写之外就一点儿不让摄影机鲜活起来;《梅兰芳》的对白无疑是精彩的,毫无疑问可以卖掉一大批,配合彩铃一起做SP业务。

宋子文: 台词不说,我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性的缺失,即少了少年梅兰芳个人情感方面的铺垫,同时也少了青年时代的风发意气,更少了抗战前后关于他个人生存状态的过渡。
陈凯歌:每句话都成为经典,那太辛苦,太矫情了。台词就是要体现生活化,就像现在我们一起聊天一样,要显得自然。

议题2
演员都及格了吗?

  不能不说演员,有人说余少群和王学圻的太过精彩而导致了后面几位主演的相对苍白,平心而论,演员们的表演都算及格了吗?

朱白:不管《梅兰芳》存不存在人们美好想像中的“翻身”之说,它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倒是毫无争议。比如,前一个小时里余少群和王学圻的出演,简直可以称为中国演员的一个巅峰。如果说电影艺术中存在神来之笔这样的说法,那么《梅兰芳》里的青年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几段表演就让人充满了这样的感受。当然,不能将之理想化成让余少群取代黎明,让梅兰芳与十三燕的“争斗”成为主线,这样既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也大概不会得到梅家的认同。

宋子文: 说实话,黎明的梅老板扮得并不成功,像一个提线木偶一般,少了几分戏里戏外的生动,倒显得格外的木讷。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貌似很严谨的大片子,非得找些港台艺人来做主,难道非得去追寻当年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的优伶奇迹?对不起,那不可复制,黎明那肿肿的大眼袋以及那无神采的眼神,在涂上了戏妆后显得有些滑稽,再操着一口了(IE)、了(LIAO)不分的京腔,可就足能“雷”翻两厢了。
刘典侠:除了王学圻扮演的妖气凛然的十三燕之外,没有一个是有气场的。

陈凯歌: 少群是新人,第一次站在摄影机前,所以我做的工作多一些。黎明是一个功力很深的演员,我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议题3
梅家人是纸枷锁?


  由于梅家人的参与,电影中纸枷锁这个词被评论家们无限放大,到底这个参与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还是无关紧要,都是个问题。

宋子文:我想,对《梅兰芳》的判断有着几个异常模糊的定位,到底是人物传记片?文艺故事片?还是一段历史传奇?如果这几个定位都没搞清楚,那评论也就无从下笔,否则便是瞄着云彩打鸟,难免要放空枪了。想来,原本要在影片的故事性与戏剧性上大下功夫的陈凯歌也在为此困惑,弄到底,可能连他自己也给不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颇为郁闷地回应:“这部电影可能有着百分之八十的遗憾,百分之十的缺失,可控的条件已经是少之又少。”

刘典侠:当然这一切和梅氏家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非著名京剧名旦梅葆玖先生在垂暮之年为这部电影贡献了耳旁风一般的演唱;而根据梅绍武原始文学剧本而来的电影表现出的为长者讳的优良传统,斩钉截铁地不顾事实的做派,向壁虚构的武侠电影风范,也是很令人高山仰止的。

朱白:说梅家对这部电影的干涉,只能是主观感受,电影到了梅兰芳从美国回来后,从北平到了上海,后来又蓄须拒为日本人唱戏,这里面有很多看得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可又说不出什么,非常感性地认为这大概是梅家对剧本提出了要求,以致于这段在叙事逻辑上打乱编剧和导演的全盘安排。这部原本梅家后人先提出拍摄的人物传记,如果用完全的艺术眼光来看,有它不合格的地方,比如梅兰芳作为一代大师,被奉为神,又自愿走下神坛将自己还原为一个人,这过程缺乏人性的细节。还有梅兰芳与孟小冬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陈凯歌在各种束缚下也处理得相当差劲,比一比费穆在《小城之春》里呈现出来的东方含蓄之美,梅兰芳与孟小冬最后那一个夺情拥抱,简直毫无韵味,毁掉了可能存在的委婉含蓄之美。《梅兰芳》里有段纸枷锁束缚伶人的戏,想来在陈凯歌这样早年得志被捧上殿堂的人身上,也应该有这么一个枷锁吧。

陈凯歌:梅葆玖先生当初只对我有一句嘱托“千万别把我父亲写狂躁了”。他知道电影需要一些起伏很大的戏剧冲突,所以他只要求我不要把梅兰芳先生拍狂躁了。关于梅孟之恋,他也是允许我拍摄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感情是顶着巨大压力的,我希望能把这段感情拍得干净些。

议题4
是否会是翻身之作?


  重要的问题来了,翻身之作,这是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梅兰芳》,就客观而言,到底有没有资格称为翻身之作?

宋子文:不免会有人把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梅兰芳》与十多年前的《霸王别姬》去相提并论,好像一个娘胎里,理论上就应该生出同样优秀的孩子似的。但无论是从创作筹备或市场基础来看,这部被人寄予了太多期望的《梅兰芳》都没有与前者相比的资本,无论是拿黎明去比张国荣、用章子怡去拼巩俐,还是拿梅兰芳这略显主旋律的一生去跟程蝶衣那传奇的遭遇去相比,都很不靠谱。

刘典侠:即便都有绝世名伶,都有京剧;陈凯歌要面临的也不是中国电影皇帝争霸战,也不是前有吴宇森后有冯小刚的票房斗鸡,他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不能从向着太空要效益要哲学的“无极”之谈中走出来,向观众证明他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可惜天不假年,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拍出《黄土地》和《边走边唱》的陈凯歌已经离自己的渊源越来越远了。平心而论,陈凯歌这回的确沉住了气,表现出了自己不是一个三俗的人,能把一个干瘪的京剧演员小史记拍得跟精品电视剧似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朱白:三年前陈凯歌几乎没什么动静地开始筹拍《梅兰芳》,到此时电影上映,估计这期间所有人都会把这部《梅兰芳》看成陈凯歌的能否翻身之作,这几乎是陈凯歌不可改变的命运。原因不用多说,不是《馒头》有多好,而是《无极》实在太离谱。其实陈凯歌尽可以大大方方承认这一点,这样还能说明我们的导演其实水平并不低,只是一时走了准星。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称其一部新作为“翻身”之作,这至少能说明这个人还不是很烂或者曾经不烂,就像从来没人说过王晶哪部作品是翻身之作。事实上,我觉得陈凯歌不用翻身,《梅兰芳》没能产生什么翻身的作用,它其实就那么回事儿--这个前提是别把陈凯歌想得有多好,也别把《无极》想得有多烂。这样看来我倒觉得除了《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应该算是“走准星”行为,其余更多的作品包括两个短片都与他被抬举的位子严重不符,这个本质上的二流导演端架子,你总不能指望他端一辈子吧。

陈凯歌:《无极》受到了很多批评,作为创作者来说,我不能怕。应该说梅兰芳先生的艺术追求给了我很多鼓励,不要胆怯,不要害怕,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