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波访谈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
胡浩波,男,1968年生,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1981级高中生。现北京半径影视传媒公司董事长、导演。
杨(继宁,沙中副校长):胡总,你好!沙洋中学今年将迎来80周年校庆,我们这次到北京来看望校友,也想了解你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从沙洋中学走出去的学生,现在是企业家多,学者多,但像你这样从事影视文化工作的校友很少。所以我们来采访你,请你谈谈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
胡:首先,感谢母校还记得我们并时刻关心我们这些在外游子。以前因通讯不发达,我与母校和同学联系得不多,现在因为手机啊微信啊,我们好多同学都联系起来了,如在北京的贺青、贺军姐弟俩(杨插话,昨天我们刚采访了贺军)等我们都有联系。我小学是在沙洋一小上学,只读了4年,因为跳了一级;初中在汉江中学就读,我妈也是老师嘛,可能觉得我基础还不够扎实,初中又多读了一年,所以我和贺青、贺军都同过学。贺青从小成绩就好,听话懂事,父母当时教育我们都拿她做榜样。她现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常到国外出差。我在沙洋中学只读了高一,高二就随父母转到荆州去了,那时的高中还是两年制。
杨:胡总读的哪所大学?
胡:厦门大学数学系。
杨:数学系怎么从事文化影视工作了呢?
胡:我大学毕业后分在武汉市房产局,但我父母家人和我对这种工作都不太喜欢;后来武汉电视台开办一个栏目叫“科技之光”,当时中国第一档的大型的科技栏目。因为电视台的记者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可能对科技类方面的知识不太懂,所以这个栏目专招理科生,这样我就考进了武汉电视台。大约在1999年这个栏目并到了CCTV-7,即科教频道,这样我就来到了北京,后来又并到了CCTV-10;再后来随着其他栏目火起来,科教栏目的收视率就没有那么高了,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本来我是理科生,但我对文的方面也感兴趣,因为电视台当年招人也要考写作、英语之类,这方面差的人是考不进来。2004年我又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人类),这样又有了一帮学电影的同学,加上我自己一直对电影感兴趣,就辞职下海了,成立了这家公司,即你们进门看到的半径影视传媒公司。现在我自己写剧本、自己做导演。
杨:胡总现在做得比较好的电影有哪些?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胡:因为我公司经营的时间不长,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有《来自星星的少年》,参加了釜山电影节,央视都对此作了4次报道,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商业大片,但题材独特,写的是关于孩子自闭症的,现在有自闭症的孩子也不少,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关注儿童自闭症为主题的电影,所以这部电影非常有意义。你们可以看一看网上的评论,对这部电影点赞的很多。还有一部已经拍了,涉及到韩国的一些内容,前段时间因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中韩关系遇到了一些挫折,所以这部电影暂时还未公映。
因为父母都是做教育工作的,或许是受他们影响,我的电影也多是关于教育题材方面的,当然以后其他方面也会做。即使是教育题材方面的,我们也拍的是故事片,而不是纯宣传片,因为现在靠说教可能没有什么好效果。
杨:说到这儿,我突然有一个想法,胡总能不能回我们家乡、母校去拍片啊,或做一做相关的文化活动啊?
胡:行啊,如我们这部《来自星星的少年》就是在承德拍的。去年湖北荆州中学也是校庆,我们就到荆州中学做了一场首映,荆州市的党政领导及人大政协的一些领导都出席了首映式。荆州市政协的一位干部还向我们推荐了当地作者写的一部小说《荆州往事》,希望我们把它改编成电影。用文化来提升地方知名度现在已成为一种时尚,因为现在上工业项目环保要求高,传统产业很难赚钱,高科技产业作为小地方来说又很不容易,而文化、旅游这方面的产业只有做出了特色,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还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杨:我们沙洋还是有东西可拍的,如沙洋的楚文化、码头文化等。
胡:行,如果你们有现成的剧本更好,如果没有剧本但只要题材好,我们也可以组织人员写,由小说到剧本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杨:我回去后将这些想法向领导汇报,欢迎胡总回家乡走一走,争取拍出一部以沙洋为背景的电影。
胡:我尽力吧。现在国家对电影非常重视,今年的机构改革专门成立了电影局,直接归中宣部管,可以说从来没有把电影事业提高到这样的高度。
杨:这么说当今电影事业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祝胡总的事业蒸蒸日上。
(熊道德记录并整理 2018/5/1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