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友感悟与反思(一)
(2018-05-19 17:34:32)
标签:
教育时评杂谈 |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
什么叫人才?人尽其才就是人才
今年我校将迎来80周年校庆,为搞好这次校庆工作,本人5月7日至13日随杨副校长一起拜访了在北京工作的部分校友。通过与校友的见面和访谈,感慨良多,同时也让我反思我们当前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以这篇小文与同行们共勉。
可以这样说,能从我们小小的沙洋县走到帝都来的人都不容易。哪怕在沙洋拥有最大背景、最多财富的人到了京城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我们很多校友就是农家子女,没有任何背景和财富,是孑然一身甚至带着欠账来到北京的。在此,我特向他们表示敬意!
在北京校友中,有的是学霸,经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取了北大、清华、人大、北航、北外等名牌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而留京。他们当然不易,因为北大、清华每年在湖北招生不过百来号人,武汉市和老牌的地市州中学就要占居全省大半壁江山,作为一所县中学的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无异于虎口夺食。据我了解,湖北省有些县区中学至今还没有实现有学生上北大、清华的零突破。
但我今天要说的主要不是这些校友,而是那些在中学里成绩平平、在班上并不起眼的那些校友。这些校友没有在北京上名牌大学,而是在外地上普通大学;有的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大学,而是通过成人高校、在职进修等形式读的大学,但现在已在京开辟了一番事业而且小有成就;有的虽然现在仍然十分艰辛,但所做事业却属朝阳产业,可以预见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由地想到了我曾经教过的几个学生(下面所举例子希望大家不要猜是谁,也不要对号入座,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理念)。
我的一位学生当年成绩平平,但酷爱电脑。可是高考并不考电脑,这样“不务正业”不仅在高考中不能增加一分,反而吃了大亏,所以自然不可能考取什么好大学了。但是,我记得他刚大学毕业那阵子就听人说要考电脑程序员。我不懂电脑,但我知道程序员很难考,就像学法律的考司考、学会计的考注会一样难。他现在就职于一家美国公司(在京),年薪多少我没问,反正已在北京成家立业,有房有车。他当年的英语成绩并不好,但现在北京——美国飞来飞去,去美国如同我们沙洋去荆门一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记忆。去美国可都要讲英语啊,美国公司可都是写英文啊。
我的另一位学生当年成绩也谈不上好,但善言谈,喜欢与人打交道。记得他上大学时就曾找我推销英语报,可惜我能力差,没有帮他做好。后来一段时间与我有过微博交流,非常谈得来。现在他已做了一家大型家电公司的全国销售总监。企业界朋友的应该知道总监是什么级别,年薪多少。
这两个学生当时在班上个头最小,上体育课男生站两排,他们两个常当“排头兵”,成绩平平(主要是考分不高)不说,还有些小调皮。其中一个在高二时还把一位女老师给气哭了,女老师当时向我投诉,说再不肯教我班了(我是班主任)。我经过调查原来是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不服气,课堂上顶撞老师,让老师下不来台,很没面子。我们一些老师也包括我自己可能在对待学生的“错误”上有些小题大做了。十几岁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而且正处于逆反期,只要学生不存在品行方面的问题,就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谅解。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里,评价学生的尺子几乎是唯一的——分数。不仅老师要看学生分数评价学生,校长还要看老师教的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大学录取看分数,家长当然更要重分数了。但学生踏入社会就不同了,社会是多元的,那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的。什么叫人才?人尽其才就是人才。我这次到北京来,非常欣慰地看到,原来班上几个学习刻苦、性格内向的学生,现在正从事的是技术类、研究性工作,这非常适合他们;而我这两个学生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正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也非常适合他们。让个人兴趣与事业结合,不仅对工作对社会有利,而且也是个人人生的一大幸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我这里要提醒我的同事们,同时也是自勉: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那些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讨老师喜欢,但老师更要关注那些不太听话、成绩平平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其能力不容小觑。一个国家不能有短板,如我们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在芯片方面有短板就被美国掐了脖子。而作为个人,有一两处的短板其实无所谓,但切不可没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之长或许就是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的立命之本!能做到全面发展固然最好,但人的精力有限,像达·芬奇这样的全才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呀。
还有两个校友是1998届毕业的,机会不好,没有赶上大学扩招(从1999年大学开始大批扩招),所以拿大学文凭和进京的过程都比较曲折,是先打工后读书。但是这两个学生都有特点,一个是曾经的班长,在校时就乐于为学生服务,所以现在做“公仆”,在北京某重要政府部门当公务员;另一个学生在校时就是小记者,当时来看好像有点“不务正业”,但或许正是小记者的锻炼使其发挥了能说能写善交际的长处,现在是一家大型高科技公司驻外省分公司的负责人。更有一位校友让我感到惭愧,是我当年看走眼了——其实也不是什么看走眼,根本就不记得了,如果不是这次北京相见,我都不知道还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现在北京自主创业,自己办英语培训公司,那流利的口语、标准的书面语、自创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远在老师之上。这让我想起巴尔扎克与他小学老师开的一个玩笑:巴尔扎克成名后去看望他小学语文老师,拿出他小学时的作文给这位老太太瞧,并问到:您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作家吗?老太太说:字迹潦草、文理不通,这孩子不可能成为作家——希望这不是冷幽默。很多教师可能都不会相信,经过复读英语都难及格的学生能成为英语培训专家。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不要轻易给学生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