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农谷”
(2016-02-29 09:22:15)
标签:
时评杂谈 |
分类: 德先生评时事 |
解放前,在湖北钟祥、沙洋、京山、天门等地的结合部,茅草丛生,芦苇成片,这里没有道路,没有人烟,野兽成群,血吸虫泛滥。1952年,湖北省委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农垦农场。
农场取名颇费周折,由于是荒原,有的地方连地名都没有。一曰“易家岭农场”,因场部附近有一“易”姓人家开店,(又称“一家岭”);也有人根据附近杨家峰(现京山县杨峰镇)取名“杨家峰农场”,但农场并不在杨家峰……这些名字后来都未成实。遂始称“沙洋机械农场”。但这样也不妥,附近真正的“沙洋农场”是湖北省最大的劳改农场,这样易产生混淆。此时,恰好场领导参观了东北的“五三工厂”,受此启发,于是就叫“五三农场”,又因大批农场建设者是1953年到来的,这便成了大家广泛接受的名字。
五三农场虽然面积不大,人口现在也不过7万人左右(大概相当于两个乡镇),却是典型的“高配”。首任场长周季方是个老红军,解放后曾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正厅级干部。后来的书记、场长都是副厅级,直属湖北省农垦局。比人口过百万的邻县天门、钟祥行政级别都要高。
应该说,历史上五三农场功不可没。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职工斗严寒、战酷暑,建水库,修渠道,开垦良田万顷,把一片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建成了房屋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的国家的粮棉油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机械化程度高,产业化程度也高,物质供应充足,工人干农活却拿工资,是周边县市农民羡慕的地方。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80年代后,这里“政企合一”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农场机构臃肿,学校、医院、公检法司等非生产机构一应俱全,非生产人员庞大,退休工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入不敷出……青年人出走,少女外嫁,学生转学……于是省里甩包袱,把它下放到荆州地区,后来荆州地区又像扔垃圾一样把它扔给了荆门市,更名为“屈家岭管理区”,级别也由副厅级降为县级,实际上不过相当于一个大乡镇。下派屈家岭的干部不是某种意义上的“遭贬”,就是为熬级别而屈尊俯就。那种农场人的骄傲再也没有了,大有“脱毛的凤凰不如鸡”的感觉。
忽如一夜春风来。2011年,“中国农谷”在屈家岭横空出世了。简单地说,就是个别领导突发奇想。因为有美国硅谷、中国光谷嘛。据说这片曾经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其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稻作遗存的地区,出土了“中国第一粒稻谷”化石,是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啊,这就有文章可做了,别人还在茹毛饮血,我们就吃稻米了,怎么不能叫中国农谷呢?中国农谷,无论将来成功与否,无论外界认同与否,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发明者”天才的想象力和过人的气魄,这牌子够大,名字够响。
这么些年来,中国农谷经过大宣传、大投资、大建设,大铺摊子,基础设施好了许多,但这样就敢称中国农谷?不说与著名的北大荒农垦农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农垦农场相比,就是讲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农业史,显然也不及周边的沙洋、钟祥、京山等县市。屈家岭还有一大先天缺陷——缺水,缺水怎么搞农业?2013年大旱,境内的青山坡小水库已见底,而长期依赖的京山县石门水库的水位也降到了历史最低位,只能定时定量向屈家岭供水。居民连吃水都困难,怎么保障农业用水?
现在花大代价开通“引汉工程”从汉江引水至屈家岭(即使不建农谷,兴修水利也是应该的),那何不在汉江边上的钟祥、沙洋建农谷?中国首都北京也严重缺水,依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北京根本不能承载庞大的首都功能。现在花天价南水北调从湖北丹江口引水进京,还不如直接把首都迁至湖北,这样不仅代价低,而且不破坏生态。如果拿钱不作数,罗布泊也能建城市,中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建农谷。
美国硅谷的成功虽然也有政府推动,但更多地是市场经济使然;而中国光谷充分利用了武汉地区的高校优势、大都市的科技优势和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也是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但中国农谷只是官员在那里自弹自唱或与御用专家一唱一和,不说中国其他地方人不知有中国农谷,就是本省本市老百姓好像也不认可呀。中国农谷的宣传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领唱者用高八度起了个调跑了,接唱的人恐怕很难唱上去,调门太高了。现在对中国农谷的宣传的声音已小了许多,估计领导换届后就将销声匿迹。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个别官员任其拿捏的小泥人。五三农场已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这就够了。不是所有老树都一定要发新芽,树老了枯了死了也是自然规律,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森林的郁郁葱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个地方原可以作为接纳移民的场所,或直接收为为京山县的一个乡镇。虽说这样的处置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风光”,让有些人在情感上接受不了,但没有耗费国家投资,没让真金白银打水漂,也让中国少一座新鬼城!
中国农谷前几年的发酵升温,让一些踌躇满志的房地产商在此遭遇了滑铁卢,十几年的资本积累被套牢,千万富翁成乞丐。这远离城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成千上万套商品房卖给谁呀?
国家对农业不可谓不重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业的。但我那些学农的学生普遍抱怨就业难,因为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抗风性能力低,农业企业普遍效益不好。很多人对农业项目的投资不过是为了“骗保”“骗补”,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政策,把钱投向农业的会更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农业深受世界农业的影响。看中国巨富们,不是房地产商,就是互联网商,没听说搞农业巨富暴富的。在中国搞农业不易。中国农谷,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