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上一份“保险”
(2016-03-05 15:28:07)
标签:
杂谈财经情感时评 |
分类: 德先生谈人生 |
我的一位同学原是教师,后来边教书边干“私活”(他有美术特长),再后来直接进入装潢业,十年前干脆辞职下海了。今年春节,我们几个同学相聚,谈到他的现状,据说现已“破产”,但凭手艺在为别人打工。有同学说,当年他不该那么“冲动”,要是保留工作籍,等老了总还有份退休金。现在他还能干,五六十岁能干,但七八十岁还能干吗?
还有一位同事和一位老乡,估计他俩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都赚了钱,反正都把工作辞了做了专业股民。众所周知,中国股市的钱来得快也去得快,看他们目前的生活境况好像并不尽如人意。
还有我的一位老师也是我的同姓同族,在20多年前就下海了。我们当时工资低,还只能骑自行车,他那时就建了私房,骑着“雅马哈”摩托车四处跑,令人羡慕。但前一真阵子我们相见,他好像对我现在这并不高的工资还有几分羡慕。
人在发达时谁瞧得起那点工资呢?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就三四十元,农村有亲戚就是“万元户”了,我就是不吃不喝也得三四年才能做“万元户”。现在我工资三四千元了,而农民收入增幅不大且保障性差。
可这些当年谁能想到呢?国家未来怎么样,世界未来怎么样,就是经济学家也未必能预测准确。五年前,房地产老板多牛啊!但不过几年时间,有的房地产商就由“负翁”到千万富翁又到“负翁”了。
大约是2003年,有位转弯抹角的亲戚因为“逃债”从外地来本市搞房地产,那时还只是一个包工头而已。不曾想到以后的十年是本地房地产飞速发展的十年,大约在2011年他资产过千万。后来在“中国农谷”的忽悠下,在屈家岭又建了几栋房子,一下子套住了(上文有述)……世事难料啊!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那些华尔街的大佬们谁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失业甚至做乞丐呢?
我中小学老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后来一部分转为公办教师,另一部分回乡当了农民。在年轻时也许没什么,而现在再回家乡看他们的生活境况却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些已转为公办教师的老师,每月有那么三四千元的退休金,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农村老两口还花不完,还时不时接济一下儿孙,生活其乐融融。更主要的是,人老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心理踏实。而那些被清退回家当农民的老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的减弱,养活自己都困难,如果生病了就更不幸。如果儿女孝顺还好,如果儿女不孝顺,还要看儿子儿媳的脸色。因为现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主要得靠子女赡养父母。
人年轻时很少会想中老年的事,没到那个年龄不会有那份切肤的感受。父母在我们这个年龄有时唠叨记忆力衰退了,视力下降了,牙不好了……我们往往听之任之,不以为然。但不知不觉,这些东西都奔自己来了。
我赞成青年人闯世界,但人到了中老年,就要为自己上一份“保险”。不是说到保险公司买保险,而是说人老了,体力精力各方面都走下坡路,要面对现实以求稳为好。保持一份稳定的收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起码不至于给子女添麻烦。如果有人说“越活越年轻了”“返老还童了”,要清楚那不过是人们的恭维辞。要相信常识,相信自然规律。
现在各地方政府正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为国接盘。但德先生认为,50岁以上的农民一定要三思而行,量力而行,不要看到那点“优惠”政策就冲动行事。要知道,那份责任田,那块宅基地就是老年农民的一份“保险”!虽说现在种地收入低,但不交农业税,起码在你有劳动能力的时候能保障自己的口粮,能有一口饭吃。中国人已有二、三十年没挨饿了,或许大家都麻痹大意。现在,如果连自己最后那份“保险”也不要了,进城买房后吃什么呢?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的事情,只要放开让农民做,鼓励农民做,就要小心了。想当年放开让农民转中价粮户口,转商品粮户口,花了几万元转户口,却发现再转成城市户口已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