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双年展:娱乐至死与中国“主场”时代的到来!
文/朱其
8月18日晚9:30,我踏上了开往上海的京沪动车,在软卧车厢睡了二个月来第一个好觉。由我总策划的2009首届北京798双年展,自8月15日开幕式以来掀起了一阵风波,各路人马登台表演,使得798双年展就像一列通向未来的时代班车。
我的初衷是比较简单的,当代艺术要参与中国社会的改变进程,参展的艺术作品朴素一些、粗糙一些甚至不像艺术也可以,关键是呈现中国转折时代的精神内容的质感。双年展只要能达到一种民间的精神状态就行了。
每次策划展览到最后关头,因为疲于奔命和忙碌,我周围的人往往对展览极其兴奋,而我站在开幕式上,面对前来参观的人群和黑压压一片摄像机、照相机,基本上处于一种麻木的“冷感”状态。
当然,我对自己策划的双年展是有自信的。双年展的主题“社群”的确立,我就知道成功一半了。展览主题又是艺术家的作品来支撑的,主题展有五六件作品、国际展每个馆都有几件不错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展览可以立住了。
主题展“流动的社群”对艺术家的选择和确立总体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冒风险的。国内很多不错的艺术家像隋建国、汪建伟、展望等人,他们的语言水准很高,但他们这些年偏重于观念艺术,题材不太涉及社会人群;而张建华等人尽管关怀社会草根,但语言上一直比较粗糙。对社会精神的深刻表现又能达到一种语言化,这类两者综合的艺术家基本上没有。我选择了语言水准弱一些而倾向社会精神的一批艺术家。
这我在展前的许多阐述中已经明确表达了,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不应该是“西方盒子的中国内容”,即中国的当代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来自西方,相当于一个西方的饼干盒子装上中国的窝窝头。中国的当代艺术要重新寻求语言创造的路径,即先确立体现价值取向的内容,再从这种内容寻求它自身的形式。当然,这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第一个阶段,只能先调整内容的价值取向,第二个阶段再寻求它自身的形式。
主题展“流动的社群”的作品形态,实际上处在这次当代艺术转向的第一个阶段,即语言上是粗糙的,价值取向上是有新意的。这也是这次的争议之处,即很多人认为诸多作品直接将社会形式的原生态当作艺术语言,比如村委会土屋、家庭教会的民宅、草台班子戏台等,缺乏将社会形式向艺术语言的转换。实际上事情也没有完全如此糟糕,很多作品还是有语言转化的,比如蒋崇无将监狱橡皮房的三面墙拉开,张建华戏剧风格的表现主义及职业演员和业余演员混用,金阳平的动画片《灵园》、张可欣的木雕车、王钟将信徒脸的泛白化处理。
当然,大量使用超级写实雕塑、纪录片、原生态社会空间的模拟形式会在现场非常抢眼,上述这些艺术语言的转化形式就会被观众忽视,而使观众满目皆是照搬社会现实的错觉。从中国的社会和当代艺术的进展看,“流动的社群”无论在主题或形式上的选择是相当“前卫”的,但可能在一般观众的眼中,会觉得怎么请了一帮语言水准这么差劲的艺术家。这就是这次主题展在展览模式上所冒的风险。
任何实验性的展览模式都是有风险的,国际艺术部分的展览也受到了挑战。国际艺术主要是拉丁美洲、南美洲、德国的新艺术,很多作品摆脱前十年过于美国化的语言形式,非常注重有机的、想象性的跨文化美学,在语言形式上非常有实验性,基本上摆脱了欧美传统的抽象几何、观念艺术和表现主义的模式。
但这种风格可能对国内观众来说缺乏艺术史的知识背景,因此无论媒体、公众还是专业观众,都处于失语状态,虽然都觉得这次国际艺术分非常有意思,但不知从何说起,不知从何处入手解释。
另外,林大艺术中心、东京艺术工程、梯空间的装置和Video部分也非常有实验性,在布展方式上也非常有特点。尤其是这次国际策展人决定不在每个作品前贴作品标签,即不让观众知道这个作品的作者和名称,但对习惯看标签说明的观众而言很难受。
但无可置疑的是,798双年展的实验性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国内的双年展。这种实验性的是注定要被指责的,因为它只刚做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将当代艺术的船头刚调过来,不少参展艺术家自身还处在一种粗糙的开始阶段,不仅是语言上的,还有价值观和自我意识上的,比如一些艺术家尽管参加“社群”主题展,但自身并没有“社群”意识,而是继续表现出一种个人意识以及从八五新潮到东村的遗风,比如退展、在崇高的名义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各方对双年展的反应都超出了我的意料,这是一个遗风尤存新时代在快速到来的转型时期。中国传媒娱乐至死的堕落在这次双年展报道中体现出时代特色,一方面,媒体这些年指责当代艺术脱离社会现实,但在开幕式第二天,对双年展的公民社会话题、拉丁美洲艺术和残障人艺术救助计划的项目等严肃话题居然没有一个字的报道,全部都集中范跑跑的娱乐化描述。
但更令我意外的是,这次798双年展却几乎受到了英国《卫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众多国际著名媒体的报道,国际报道规模甚至不亚于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这意味着当代艺术中国“主场”时代的突然到来,即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一定去欧美参与国际双年展才能收到国际关注,在中国的“主场”做得前卫,一样可以广受全球注目。
这是上一代人所不敢想的,但从798双年展开始做到了。我想很多人在纠结于798双年展的诸多问题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009年8月20日于上海中山公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