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7期目录与博览人语

(2010-06-02 10:02:34)
标签:

教师博览

原创版

目录

订阅

杂谈

分类: 刊物信息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教师博览•原创版》

   2010年第7期(总第13期)

 

博览人语

超越现实                          袁海波                                     

                                              

我读学生这本“书”                杨孟琪

一个人·两个人·全班人             

那个给我写情诗的学生              丁晓霞

一根孤独的芦苇                    慧琦

做老师是我的事业                  张宿灵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施双江

前辈和“后背”                    梁柏明

人物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杜春蕾

看哪,那个教育痴人

——陈序经的教育人生          晏建怀

                                              

思玉                             冷学宝

致远的书香                       李秀金

让生命每天都充满光彩             齐东富

父亲的教育学                     谭世彬

人文课                                           

三个段子                           

                                              

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    

——乡村教师的烦恼与抉择     江湖一刀/主持

有一种坚持,跟良心无关              

我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                  

去蔽与唤醒

   ——谈农村青年教师的发展        黄行福

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有意义             陈大伟

                                              

别把孩子不当孩子                   赵克明

万物皆“备”于我                   林高明

被绑架的“志愿”                   王淦生

养眼背后的忧伤                     赵海鹰

打狗、牵驴和抓羊                   李培林

呼唤教育自觉                       吴克勇

                                             

风雨兼程读书路                     陈钱林

教育管理的境界

——江湖门派兴衰的启示             铁皮鼓

  

幽默吧                             邓公明

漫画                               杨晓苍

                                            

教育的力量与边界

——以教育视角解读《浪潮》        李镇西           

                                            

花儿怎样谢幕                        张丽钧

又是一年槐花香                      向善华

红衣女生                            尚庆学

家乡的蒸菜                           

枕着雨声入梦                        钟智明

父亲的庄稼                          陈末全

品刊                                      

我们同追一个梦                      冷学宝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杨象富

 

 

————————————博览人语——————————

 

超越现实

 

             ○袁海波

 

不断有读者来信,希望多刊载一些反映教育问题、现实生活以及教师真实处境(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处境)的文章。这种呼声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吻合我们刊物的编辑方针。事实上,我们每期都会有几篇“反映教育问题”或“反映教师处境”的文章。本期“关注”——《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乡村教师的烦恼与抉择》,反映的正是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尴尬处境。此外,“反映教育问题”的文章还有韩军老师的《三个段子》、王淦生老师的《被绑架的“志愿”》、赵海鹰老师的《养眼背后的忧伤》等。

尽管读者期冀媒体“反映教育问题”的愿望在我们预料之中,但这种愿望之强,还是有点出人意料。它表明:其一,教育领域问题众多,而且严重;其二,媒体对问题仍旧关注不够,或呈现力度不够;其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的现行体制心怀不满,对行业的整体表现评价不高,他们常为自身处境忧虑,心情压抑,渴望宣泄。

第一点可以视为公论,无须多言。

第二点有些让人疑惑,为何刊物已经发了不少“反映问题”的文章,读者对刊物的努力却视而不见,不予承认?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上世纪末,中国知识界曾有过一场关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文学批评家王干认为,“人”的再生“与我们整个社会知识分子力量的存在有很大关系”,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独立叙事的程度和力度”。我们“独立叙事的程度和力度”离“知识分子”的标准还有多远?身为编辑,我们需要反躬自省。

对于第三点,我想说:对现状不满、忧虑,想宣泄,这些心态可以理解,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不能到“宣泄”为止。

在理想条件下,问题一经揭示、反映,通常意味着在问题解决之道上的发轫。而在现实中,真正的问题恰恰在于问题的揭示经常仅仅止步于揭示,难有后续的“出发”行为,因为我们总是触碰到“深层次问题”——困境之“困”,盖源于此。面对横亘眼前的、短期之内无法搬除的现实问题,怎么办?张宿灵老师的《做老师是我的事业》,吴克勇老师的《呼唤教育自觉》,以及“关注”栏目中的《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去蔽与唤醒》《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它们也许可给一些感觉迷惘的读者以启发,或给一些“同声相应”的读者以勇气。

从事新教育实验的干国祥老师,在网上倡导教师同行读些哲学书,认为这样可以增进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赞同“读些哲学书”这一倡议,用意却与干老师有别——在承认现实困境并承认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改变某些困境的前提下,我希望读哲学书可以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从而摆脱现实问题的搅扰,不因现实问题而颓唐。文学和哲学都能有效拓展人的思想空间,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我个人粗浅的阅读经验,上乘的文学作品往往善于通过形象化的场景描述暴露问题,揭示矛盾,呈现困境,因此容易加剧人与庸常现实的紧张关系;而好的哲学著作往往善于以客观理性的语言分析问题,洞穿矛盾现象,探寻隐藏于困境之后的“不在场”事物,并超越“在场” 和“有限”,给出人存在的某种意义,使人形神淡定、步履沉稳地继续前行。

哲学也让我相信,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境遇,只要坚持前行,今日不可为之事,他日或许可为,甚至不得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