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7期目录与博览人语
(2010-06-02 10:02:34)
标签:
教师博览原创版目录订阅杂谈 |
分类: 刊物信息 |
《教师博览•原创版》
博览人语
超越现实
叙
我读学生这本“书”
一个人·两个人·全班人
那个给我写情诗的学生
一根孤独的芦苇
做老师是我的事业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前辈和“后背”
人物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看哪,那个教育痴人
——陈序经的教育人生
征
思玉
致远的书香
让生命每天都充满光彩
父亲的教育学
人文课
三个段子
关
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
——乡村教师的烦恼与抉择
有一种坚持,跟良心无关
我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
去蔽与唤醒
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有意义
视
别把孩子不当孩子
万物皆“备”于我
被绑架的“志愿”
养眼背后的忧伤
打狗、牵驴和抓羊
呼唤教育自觉
书
风雨兼程读书路
教育管理的境界
——江湖门派兴衰的启示
趣
幽默吧
漫画
艺
教育的力量与边界
——以教育视角解读《浪潮》
文
花儿怎样谢幕
又是一年槐花香
红衣女生
家乡的蒸菜
枕着雨声入梦
父亲的庄稼
品刊
我们同追一个梦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博览人语——————————
超越现实
不断有读者来信,希望多刊载一些反映教育问题、现实生活以及教师真实处境(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处境)的文章。这种呼声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吻合我们刊物的编辑方针。事实上,我们每期都会有几篇“反映教育问题”或“反映教师处境”的文章。本期“关注”——《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乡村教师的烦恼与抉择》,反映的正是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尴尬处境。此外,“反映教育问题”的文章还有韩军老师的《三个段子》、王淦生老师的《被绑架的“志愿”》、赵海鹰老师的《养眼背后的忧伤》等。
尽管读者期冀媒体“反映教育问题”的愿望在我们预料之中,但这种愿望之强,还是有点出人意料。它表明:其一,教育领域问题众多,而且严重;其二,媒体对问题仍旧关注不够,或呈现力度不够;其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的现行体制心怀不满,对行业的整体表现评价不高,他们常为自身处境忧虑,心情压抑,渴望宣泄。
第一点可以视为公论,无须多言。
第二点有些让人疑惑,为何刊物已经发了不少“反映问题”的文章,读者对刊物的努力却视而不见,不予承认?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上世纪末,中国知识界曾有过一场关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文学批评家王干认为,“人”的再生“与我们整个社会知识分子力量的存在有很大关系”,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独立叙事的程度和力度”。我们“独立叙事的程度和力度”离“知识分子”的标准还有多远?身为编辑,我们需要反躬自省。
对于第三点,我想说:对现状不满、忧虑,想宣泄,这些心态可以理解,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不能到“宣泄”为止。
在理想条件下,问题一经揭示、反映,通常意味着在问题解决之道上的发轫。而在现实中,真正的问题恰恰在于问题的揭示经常仅仅止步于揭示,难有后续的“出发”行为,因为我们总是触碰到“深层次问题”——困境之“困”,盖源于此。面对横亘眼前的、短期之内无法搬除的现实问题,怎么办?张宿灵老师的《做老师是我的事业》,吴克勇老师的《呼唤教育自觉》,以及“关注”栏目中的《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去蔽与唤醒》《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它们也许可给一些感觉迷惘的读者以启发,或给一些“同声相应”的读者以勇气。
从事新教育实验的干国祥老师,在网上倡导教师同行读些哲学书,认为这样可以增进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赞同“读些哲学书”这一倡议,用意却与干老师有别——在承认现实困境并承认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改变某些困境的前提下,我希望读哲学书可以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从而摆脱现实问题的搅扰,不因现实问题而颓唐。文学和哲学都能有效拓展人的思想空间,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我个人粗浅的阅读经验,上乘的文学作品往往善于通过形象化的场景描述暴露问题,揭示矛盾,呈现困境,因此容易加剧人与庸常现实的紧张关系;而好的哲学著作往往善于以客观理性的语言分析问题,洞穿矛盾现象,探寻隐藏于困境之后的“不在场”事物,并超越“在场” 和“有限”,给出人存在的某种意义,使人形神淡定、步履沉稳地继续前行。
哲学也让我相信,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境遇,只要坚持前行,今日不可为之事,他日或许可为,甚至不得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