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遍青山人未老——苏南记游(四)

(2010-05-22 13:00:20)
标签:

常熟

虞山

柳如是

旅游

分类: 书生之旅

踏遍青山人未老

——苏南记游(四)

 

出门数日,犹无倦意,盖游历处悦目赏心也。

427上午,我们自吴江启程,过苏州,赴常熟,一路无语。

十余年前,我忽然对青楼才女有了些兴趣,陆续写了薛涛、柳如是、李香君等人的文章。那时无缘访问才女遗迹,只是纸上谈兵,自然写得清浅。后处境改善,常出游,得见其遗踪,以迹证史,睹物思人,一如当年太史公漫游。20067月,游成都,访薛涛旧地。200811月,游秦淮,夜睹媚香楼。故常熟之行,觐见柳如是,乃一夙愿。

话说常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史迹车载斗量。三千年来,名人辈出;历史遗存,保留完好。名人有商周时期仲雍、孔子弟子言偃、元代画家黄公望、明代清官鱼侃、清代帝师翁同龢、小说家曾朴、物理学家王淦昌、水利学家张光斗等;遗存有仲雍墓、言子墓、商相巫咸墓、春秋石室、齐梁古刹破山寺、昭明太子读书台、红豆山庄、拂水山庄、彩衣堂、曾朴故居等等。

如此丰沛的历史古迹,岂是一日可游览的?幸好,有我刊作者沈丽新筹划并向导。沈老师年纪不大,却潜心教育多年,严谨求实,视界别致,著文颇勤,在诸多教育报刊频频发表,不久将来即成名师。这次踏访常熟,也是应了她的热情邀约。所以,我们一到常熟,她就领着我们去品尝当地特色菜肴。吃饱以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游山玩水活动。按沈老师的安排,我们当日下午游览虞山诸景和拂水山庄,次日上午参观彩衣堂。其余的美景佳迹,还有沙家浜,就留待日后享受了。

我们先上了虞山。虞山并不高,却很长,由西向东,状如卧牛,东伸入城,而南临尚湖,湖光山色,别有洞天,古人咏之曰:“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南尚湖如映带。”西南险峻,东北平缓,满山苍松翠柏、名花珍禽、幽洞深涧、寺宇园林,名人墓葬分布于山麓之间,时人有“虞山十八景”之称。我们先参观有3000多年历史的仲雍墓。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句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虞山。后人多以“逸民”“先贤”誉之。继而来到言子墓道,墓道延伸至半山腰,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额柱联,第三道牌坊为雍正江苏布政使额书“南方夫子”,我们不禁有点仰慕。但凡读书人,谁不希望被后人称为“夫子”?但夫子之谓,绝非读书多一项,更指品行高洁、思想深邃。我们在牌坊下留影,心内当有共勉之意。

 

踏遍青山人未老——苏南记游(四)

 

我们在绿树里穿行了一会,就来到了东南麓书台公园,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一座翘角飞檐的亭阁,矗立山腰。亭的横额书“读书台”三个大字,亭之两侧,挂一联句,上联五六月间无暑气”,下联“百千年后有书声,煞是喜欢。进去细看,壁间嵌砌有明嘉靖间所镌昭明太子像、《读书台铭》等,又有大石台一,正面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旁设石凳数座。无论寒暑,在此开卷摆棋,当是何等惬意!如逢降雪,寒梅绽放,则有书台积雪之景。后台下有焦尾泉,泉水清冽甘醇。泉壑后山坡上,有明代建筑“仓圣祠”,乃纪念汉字创始人仓颉而建。再拾级而上,林木森然,阴翳蔽日,枫、榆、榉、朴、栎等树,皆为数百年之古木。一楹旧联,道出了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声:“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

 

踏遍青山人未老——苏南记游(四)

 

接着,我们打的去寻访柳如是墓。虽说道路标志牌上有钱墓、柳墓的指向,但我们还是问了不少人,才在虞山南麓的公路边上找见了。只见车来车往的公路边,一个没有摊主,也没有顾客的水果摊后,掩藏着一座黄土堆,土堆上散落着一些落叶。不见小草,土是新的。墓的四周用粗糙的石块围住,像是新砌。一块一米来高的青石碑,上刻“河东君之墓”,不知何人书写。墓地不远处,有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水泥小亭,但不见介绍墓主的碑刻和其他文字,真是空空如也,寂寥一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疑心此墓是伪造。我真替柳如是抱不平啊,一代风流才女,几世巾帼英杰,就落得如此下场?常熟人怎么如此寒碜她啊!还不如索性不要墓地,不要墓碑,就让她的一缕芳魂缥缈天地间,一如她在世时的闲云野鹤、萍踪无定!

柳墓往东数十米处,亦藏匿着钱墓。同样的寒碜,同样的落寞,同样的凋败。两黄土,西为钱父墓,东为“钱牧斋之墓”,墓碑旁一块青石刻着“东涧老人”,其余则漫漶不清。此等安葬,包涵了后人对钱谦益的无限诟病与不齿;而钱柳二墓一东一西的故意摆布,既疏离,又粘连,更是寄寓着后人对钱与柳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踏遍青山人未老——苏南记游(四)

                                             河东君之墓

 

我们拖着沉沉的心,又往拂水山庄去。据沈老师介绍,拂水山庄本是钱柳住所,原筑于虞山南山腰,后毁不存。现在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又在尚湖岸边大兴土木,建造新的拂水山庄。只不过,此拂水山庄和彼拂水山庄相去甚远,无论形神。但我们还是去凭吊,妄图寻些柳氏踪迹,然看来看去,终归一无所获。

我曾写过《柳如是之死》,对这个奇女子表达了相当的倾慕与敬意。而陈寅恪晚年以失明膑足之身,倾十年之功,口述完成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剩颂红妆”,表彰的自然是柳如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刘梦溪在称赞柳“聪灵貌美,慧心多艺,诗学造诣深”之外,也赞其“果敢有为,洞识大体,具有政治抱负”。学者李劼亦称柳“人格光明”。我深以为然,而且我认为,柳如是之所以让后人喋喋不休,难以释怀,更在于她不仅升华了自己,拯救了男人,而且使女性风华超拔出来,达到了人类的理想高度。

如此女性,可友,可妻,可敬,可念。

翌日,离开常熟之际,我胡诌绝句一首,以表怜香惜玉之意:

国破夫降耻余生,徒留虞山拂水人。

多少红颜落枝去,黄土一抔葬芳魂。

 

踏遍青山人未老——苏南记游(四)
                                             虞山胜景

 

 

                                  (未完待续,图片均为博主摄)

 

参考阅读:《柳如是之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