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故园热土 |
今天上午,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周济答记者问,说到了关于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他说,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一个面向人人的教育,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主要的对象就是农民工。他说,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四大工程,其中有三大工程都是和进城农民工有关系的,如国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程(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关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周部长的回答很美好,让我感受到了一点温暖和希望。
我来自农村,我的很多兄弟姐妹甚至长辈都成了进城的农民工。以前他们就是被称为“农民”,现在有进步了,可以叫“农民工”了,好歹和“工人”搭了一点边。这是好事。无工不富嘛。据有关资料,如今我国进城农民工已达1.4亿(相当于俄罗斯全国人口1.43亿),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在等待着转移。这个数字太庞大了,2.4亿接近于美国全国人口(2.93亿)。可以想见,我们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难度。应该说,进城农民工里面,已经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产业工人了,其余的都在积极向产业工人看齐。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点技术,工资是相当低的,如果有技术了,那么工资就可以翻倍,甚至翻几倍。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如果要每个农民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光靠他们自己又是不行的。所以国家在这方面投入要跟上,要热心、义务地帮助他们学会技术,学会管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他们也是国家公民,也需要提高公民素质,需要享受公民待遇。
下面,我就回顾几个我所了解的农村亲友的经历、故事,从侧面看看农民工自我学习或被动地接受职业教育或期待着政府伸出援手以培训的现状及前景。
我的两个弟弟
我的大弟在上海打工已经有八九年了。之前他在浙江、福建都呆过,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打点小工,如搬运砖头水泥钢材等,非常劳累,但工资极低,而且经常没有活干。后来到了上海,经人介绍他和老婆进了金茂大厦里的一家大饭店,当清洁工。这是不需要技术的活,所以工资也极低,月薪只有五六百元。后来他在浦东郊区做蔬菜生意,开始没有摊位,只好在路边随意摆摊,但这样做城管是不允许的,因此经常遭到驱逐、没收工具货物、罚款甚至殴打。因为略有反抗,他被城管非法拘禁,甚至劳教,可谓冤屈透顶。没有技术,使他尝尽了苦头。后来,靠人帮忙,他终于高价买到了一个摊位,从而可以稍微安静地做着海鲜生意。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他们夫妻俩现在已是比较有头脑的生意人了,收入就还过得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尽管他们还是起早摸黑,非常辛苦。
我的二弟开始也在沿海地区做过建筑工,但时间不长,因为活少,钱少。后来他去了浙江象山,通过熟人进了一家制衣厂,慢慢学回了熨烫的手艺。工资有了提高,虽然幅度不很大,但比起没有技术,各方面都好多了。现在他说,公司有时候忙,忙就是好事,加班加点地干,就为了多赚点钱;有时候不忙,那滋味就相当不好受,因为闲着就意味没有一分钱,喝西北风。
我的外侄
我大姨子的儿子在温州一个发达小镇做模具车工,现在是个小师傅了,带了十来个工人,虽然很辛苦,但收入可观,月薪听说有3000来块。想当初,他十五六岁刚到那里做学徒,老板是一分钱不给,只管吃住。后来他逐渐掌握车工技术了,工资就逐渐递增。从徒弟到师傅,从看人脸色保饭碗到随意跳槽挑老板,他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做个技术工人的魅力。
我的堂哥
我的堂哥有三个女儿,其中大女儿读高三,很需要钱。二女儿、三女儿虽然年纪不大,都已经到浙江打工了。她们进厂做着比较简单的流水线工作,是初级产业工人吧。堂哥没有技术,年纪大了,也不好学习什么,就只有在建筑工地上帮工了。看天气干活,靠力气吃饭,他没有选择。工地上如他这样的民工非常多,大都是上了年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