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民国儿童书:《游戏的诗歌》
(2014-02-08 03:51:05)
标签:
民国童书陈伯吹儿童诗歌老版本淘书 |
分类: 书话 |
陈伯吹先生,是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一个全才,散文,诗歌,童话,小说,评论,翻译,几乎涉足了儿童文学中文体的所有领域。
这本《游戏的诗歌》,便是陈伯吹先生的著作之一。
我手里的这本《游戏的诗歌》,由上海儿童书局印行,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初版,二十三年四月再版。(在百度和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索不到此书的相关信息,故称罕见)
此书共收录了陈伯吹先生创作的十三首儿童诗,共27页。内文基本上是一首诗配一整幅插图,只有最后一首诗《化来化去》配的四分之一的四幅插图,版式疏朗,插图活泼,繁体,竖排,字大,视觉极其舒适。
陈伯吹先生的这十三首儿童诗,除极个别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气息之外,其余的均为上乘艺术之作,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而那首时代特征和政治气息的儿童诗,主要是指抗日的宣传,但其表达手法非常巧妙,借用儿童游戏的口吻,质问木屐。全诗不长,抄录如下:
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作,表达的是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日本鬼子侵我中华的愤怒。全文并没有出现日本鬼子的字眼,而是用木屐儿代替。这种替代通俗易懂,又形象鲜明,容易为儿童所喜欢。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反映的本来就是描述儿童玩游戏的诗作。
《游戏的诗歌》皆为描述儿童游戏的诗歌,虽然内容反映的是民国儿童时期的儿童游戏,反映了孩子们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但读来亲切自然,琅琅上口,给人如沐春风一般的感觉。那个时代的风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对于喜欢怀旧的人来说,此书更是难得的陈年佳酿。
陈伯吹先生的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形象而又生动,不仅善于抓住儿童游戏中的典型特征,而且很富有童趣童真。虽然为儿童诗歌,但也有儿歌的韵味。书中有的儿童游戏,在今天的孩子看来已经十分遥远了,甚至如神话一样陌生,但有的依然保存着,延续着。如一个孩子玩独轮车的游戏,现在的孩子就不大见得到了。
可喜的是,本文中的插图,给我们提供了小男孩津津有味地玩小车游戏的场景和画面,让孩子们具体可感。这首诗,严格地说,归之为儿歌。它塑造了一个痴迷地玩推车游戏的儿童的形象。诗歌中方位的使用,可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忙碌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孩子痴迷的神态。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一首民歌《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为儿童游戏,一为劳动场景,但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欢乐。
而有的儿童游戏,现在依然为孩子们所迷恋。如滑滑梯,跷跷板。
初读再读这首描写滑梯游戏的童诗时,对诗中的“汆”字感到费解和困惑,不知陈伯吹先生此处的“汆”表达何意,一查词典才明白,作者在此写的是一个形象,用了一个形象来比喻孩子们滑下的姿态。词典云:汆子,烧水用的薄铁桶,细长型,可以插入炉子火口里,使水烧得快。此文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冲”字,如无孩子,那么滑梯就不像瀑布了,因为是凝固的,静止的。孩子冲下来,滑梯才像流动的瀑布。孩子往下冲,才显得瀑布往下流。很是传神。
好像把奔着的马儿骑;
又像是坐着小舟在浪里。
飞奔的马呀,一高一低;
这首儿童诗就不作分析了,书中的每一首看起来都非常巧妙,显示着儿童的天真以及玩游戏时的投入和欢乐。真像是一点点一滴滴欢乐的浪花。但原书标明:此书供九岁以上小朋友阅读。现在看来,年龄层次似乎还可以下移。现在的妈妈给宝宝朗读,孩子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的,如这首《一起一落》,而进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认识字的小读者完全可以自主阅读此书了。
这本书的封底上盖有印章:台湾广播电台。看样子这是台湾广播电台给孩子们播送的儿童诗;是台湾儿童诗人冯辉岳和谢武彰二位先生送给陈伯吹之子、曾经做过北大校长的陈佳洱先生的。机缘难得,由我珍藏,非常惊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是儿童新诗歌之一,共十册的,不知其余九本是否为陈伯吹先生所作,待考。书名依次为:《友情的诗歌》《公民的诗歌》《革命的诗歌》《爱国的诗歌》《风景的诗歌》《自然的诗歌》《游戏的诗歌》《动物的诗歌》《劳作的诗歌》《生活的诗歌》,供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