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老臣

标签:
儿童文学作家人物原创育儿 |
分类: 随笔 |
老臣,真名陈玉彬。陈玉彬,笔名老臣。北方人,大个子,身材保持的极好,挺拔但不臃肿。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知道老臣,而不知陈玉彬,不值得大惊小怪。老臣听了,准是哈哈大笑,大笑中还有几分自豪和得意。
老臣动笔相当早,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表作品了。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北京参加笔会,和他相识了。印象中,他语言朴实,穿着朴素,为人低调,性格内敛。一如他笔下的文字,内涵丰富。也许是内在的东西太沸腾,太雄阔,太刚硬,所以外在上稍稍抑制了一下,给人感觉刚柔并济。那个时候,他就是儿童文学作家中赫赫有名的一个人物了,最被人称道的是他的《盲琴》。而我对其赞不绝口的是《十六岁诗人的远方》,好像他那一篇就是为我写的。写出了那一代诗人的文学追求和精神状态。
一晃十年过去了,老臣似乎消失了。听圈子里熟悉他的人说,老臣下海了。下海了,还在做文化。办杂志,办报纸,风生水起,据说生意做得很大,日子过得很滋润。但也有“杨二嫂”式的人会发出“愈是有钱愈认不得人了”的感慨,酸溜溜的一股老陈醋的味道。作家圈是个是非圈,我总喜欢自己去检验我的认识而不喜欢听别人传说,所以总想找机会看看他到底变化有多大。但我知道,他的作品摆在那儿了,那是精神和骨血的东西,变化能有多大?
十多年之后,我们相见了。很愉快。他的衣服估计是名牌了,但是笑已经是成功人士的笑了。不过,那种真诚依然伸手可及。自信,达观,平易,而且似乎比原来白了不少。谈起来往事,我才知道他南征北战经历了不少的坎坷。他的笑很有特点,眼睛与嘴巴都向两边扩张,而且,笑起来的声音,就像是大海里面的浪涛一样,一浪一浪地耸起来了,给人一种力量感。他的发型是一边倒的,估计扮演我们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都不用化妆。他搞房地产,搞股票,差不多是儿童文学作家中最早下海也最有收获的一个人。
谈到苦衷和隐痛,他是呵呵呵一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让你去感悟。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作家,用不着说的太直白的。但他眼睛一亮,马上兴奋地告诉我:“江苏《少年文艺》要上我一个头题!”我惊讶地说:“你还在写着?”他说:“是啊,这怎么能丢!”他不大的眼睛顿时瞪得很大,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很多年前我们对文学那种虔诚的追求状态中去了。这是一个对文学抱有虔敬之心的人,我以为他在商海里滚爬摸打很多年,对待文学的态度也应该有些变化,没想到他还是一如既往,只怕,比以前爱得更深沉了一些。
老臣的作品很厚实,有力度,一看就是那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人写出来的,而且态度很严谨,心很静。他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他接触的人和积累的生活的素材从商人的角度看,他完全可以写的流行点时尚点,但他依然是那么忧患而又沉着。故事的背景,不是大海,就是远方,完全是现代人写的古典的风格。可能他看惯了虚弱和苍白的浮华吧,所以,他总想给男孩子一点力量感,责任感,文学的经验和生活的阅历让他更坚定了自己从前没有完善的地方。从作品看,他这个人本质的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内心的和精神的变化不大。只是作品比以前更具有开放性,视野更开阔,也更有探索性了。
在北京,在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给他开了一个作品研讨会。一开始,梅子涵就用独特的梅氏幽默说道:“我们今天,来给红色资本家老臣开个研讨会!”大家全笑了。老臣是有钱了,但他还不至于像那些有钱的人不够格但用钱给自己铺一条荣誉之路的人。他的作品是值得的。老臣写儿童文学作品,不会像少林寺疯人和尚练蛤蟆功一样爬在地上和孩子对话。他是站在一个文学的高度,审美的,文学经验的高度,来引导孩子们,他的作品能给与孩子的是让他们认识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生命的力度。
老臣很忙,忙他南来北往的生意。但他每年都要写出一些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来。他过了靠文学来养家糊口把小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的阶段,文学纯粹成了他的一种享受和精神追求。他无论多忙,总要抽空和北京的作家们找机会聚聚,谈谈文学,谈谈书,而对他的生意闭口不谈。他在这里呼吸的不是新鲜的空气,而是文学的空气。我甚至都想,虽然他改行谋生十多年,但文学的火焰在他心中从来都未曾熄灭过。推开窗,我似乎就能看见他,而他正看着远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