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春钱万成儿童诗人作家书法家育儿 |
分类: 书评 |
这本精致而又典雅的精装书捧在手里的时候,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喜爱之情。在爱书和藏书人的眼里,这样书似乎才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书。质地厚重,色彩沉静,似乎昭示着一种庄严的诉说和传递。犹如一个基督徒在走进教堂刹那间而产生了敬畏的心情一样。阅读的期待,从见到此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变得迫切起来了。
这本书的标题,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它是抒写亲情友情之类的纯粹的情感的散文书,给人的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传递。但当我们阅完第一篇《天堂里的母亲》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峰回路转,书中出现了另一番天地。抒写亲情的文字仅此一篇。之后,便是好几篇讴歌长春这座城市的散文。这几篇散文犹如山峰一样竖立在他文字的原野上,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作者的身份、经历、情感、精神、气质、胸怀、理想等等都如此丰富而又密实地结合在一起,让他当之无愧地担当起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的重任。大约,没有去过长春的人,读读这几篇散文就足以了解长春了。而读过之后,更渴望萌生去长春一游的念头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他是不够资格担当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的重任的。任何一个作家和学者,似乎都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他是否具有担当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的资格的。
钱万成是一个官员,是一个儿童诗人,作家,书法家。在《天堂里的母亲》和《让文学为人生插上寻找天空的翅膀》二文中,我们差不多就能够知晓作者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他就像路遥笔下《人生》作品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是从最底层和最贫困的环境中一步一个脚印滚爬摸打出来的。文学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所以他对文学永远抱有一种神圣而又崇敬的感恩之情。这种感情有意无意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能触摸得到。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撰稿人,在很多年以前,写幼儿童话,写诗歌,写散文,而现在依然还在孜孜不倦地写着。我一直觉得,在官场上,真正的文人是很少的,沽名钓誉的人却是很多的。而他,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这本书如果按内容分,《天堂里的母亲》属于亲情的散文,还有一种游记散文或者称之为文化散文,这些作品在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他的《西行散记》,从新疆到西宁,从西宁到兰州,从兰州到西安,似乎意犹未尽,又来了一篇《感受西安》。尤其是《西行散记》,足足占了几乎三十页。可见他有一个做笔记的好习惯。另一部分是他的俄罗斯之行,其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的追寻和思考乃至发问。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他关注的面除了历史和文化之外,他还关注当地的风俗、经济、政治,间或加杂几句非常性情非常文人的感慨,它就像浩瀚的沙漠之中的一点绿洲一样给人惊喜。还有一些少量的序跋以及几篇短小的杂文。最后的一类,就是他的心灵絮语,类似于语丝火花之类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文人似乎都有从政的理想和抱负,但文人和政治远远不是一回事。文人无感性不能成为文人,而政客没有理性不能成为政客。作者对此有着清醒而又冷静的认识,他在心灵笔记中说:政治是理性的,政治亦是无情的。一个人一旦与政治结缘,他只能讲理性,不能讲感情。因而,在官场上只有盟友,没有朋友。如果既能作盟友又是朋友,那必定是同道,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也必定会有比投身政治更高的追求。作者在回母校的演讲中,非常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处理文学和从政的关系的。作者真挚的话语和感恩的心情纤毫毕现,但无论如何,在精神上,作者是把文学看的高于政治的。
作者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由许许多多坚实的元素组成的。他是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他是一个城市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规划者,他是一个怀着很朴素的情感像讴歌母亲一样讴歌这座城市。在他写长春的散文中,长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人文,环境,民情,以及他个人深沉的情愫,热烈的情感,饱满的激情,都深深地浓缩在奔放的充满诗意的文字之中。他组织和策划过“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全国大型诗歌大赛,他想让人们都认识长春,想让这座城市充满文化的味道,想让这座城市插上诗歌的翅膀。他明朗而又乐观、积极而又进取的人生态度,似乎就是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的具体写照。这些文字不是政治式的图解,而是文学性的发散。所以,这样的文化符号才有丰盈的内涵供爱挑剔的读书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