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亲亲子育儿想象力故事故事妈妈 |
分类: 随笔 |
所有的母亲和将来要做母亲的女性,无疑在育儿的过程中要扮演许多重要的角色。营养师、医师、教师。。。。。。虽然角色众多,但更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故事妈妈。故事妈妈不单纯是讲故事,虽然貌似单纯地讲故事,但讲故事的行为之中却包含着众多的意义和价值。且不说语言的训练,也不说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是从故事开始的,单说孩子们想像力培养的一条,就足见“故事妈妈”角色的重要性了。如此一看,妈妈们对故事(专指童话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了。但我非常沮丧地发现,有不少故事妈妈的想像力是非常匮乏的。
第一次发现这个现象,是在一个省城的某大学的幼儿园。我应邀和这所大学幼儿园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幼儿园的园长做主持。我带了一本我个人的童话书《老蜘蛛的一百张床》(短篇童话集)。这本书曾经荣获过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每一篇童话后面还有编辑(儿童文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撰写)的导读。我讲了其中的几个故事,然后我提问老师们对这些童话的认识和理解。我非常好奇,因为我不知道这些专业的“故事妈妈”是如何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童话故事的。此举虽然不属于专门的调研,但我确实有调研的念头包含在其中。结果,我大失所望。大多数在艰难地思考,少数的回答则令人啼笑皆非。园长大窘。我真想说:“你们一人买一本书吧,这书后面有导读。”
一篇幼儿童话,能有那么难以理解吗?我很困惑。妈妈们对幼儿童话的认识和理解,真的如此愚钝吗?我一直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思考。
第二次发现这个现象,是我主编了一套幼儿睡前故事,我动用了几乎上百个妈妈的力量,让她们写导读。我吃惊地发现,有的妈妈胆怯,怕写不好,知难而退;而有的妈妈很紧张不安,很惶惑。比如说一篇很知名的幼儿童话,甚至是获过中国儿童文学奖的名篇,妈妈就来问我:“安老师,我不明白这个童话在讲什么。”我终于明白了,妈妈们对幼儿童话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是基于成人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她们是按照规范式教育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童话的。她们吃不准童话的主题,或者说抓不住童话的主题思想,无法给孩子传达,更无法面对这些带着“十万个为什么”问题的孩子的提问。
一篇幼儿童话,准确地说,三个重要的特征非常明显。文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认识和理解,要做到非常专业的地步,那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和文学阅读上的素养的。而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了解一些幼儿童话的特征以及写作特点,差不多就可以了。故事妈妈们把握精准的,就是教育性的童话了,童话中只要包含着生活的常识,伦理的常识,妈妈们总能准确地传达出来。而娱乐性的童话,童话妈妈就有点吃不准了。我以为,文学性、教育性、娱乐性能有机结合的童话,是最好的童话。文学性很强的童话,一般体现在对幼儿的审美教育方面和想像力培养的方面。教育性的童话注重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娱乐性的童话则是满足孩子心理以及情绪上的需求的,它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大有益处。也就是说,有些童话,是不能从教育的角度切入的,不能单纯地用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和归纳的。
更重要的是,我以为,妈妈们对幼儿童话的理解和认识,是需要想像力的。如果没有想像力的依托,妈妈们对童话的理解很容易陷进规范式教育的模式中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孩子想像力的培养,有时候是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因为,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一个成人是否有创造力,那要看他是否具有超乎于人的想像力。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实了。而有些幼儿童话――尤其是娱乐性较强的童话——教育性和主题是不那么明显的,但它却是极具想像力的,在培养孩子们想像力方面具有强大的威力和营养。
妈妈们是否具有想像力,是能否扮演好故事妈妈的角色的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如果说,保护好孩子的想像力是一个母亲的天职,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是一个母亲的使命,那么,做妈妈的就要努力让自己的想像力飞扬起来。无论一个母亲多么称职,和孩子如何的融洽,但要走进孩子的想像的世界里并和孩子一起飞翔,那是需要母亲出示一张想像力的通向证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