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文学热闹派童话原创力理论争鸣任溶溶杨鹏朱自强杂谈 |
分类: 随笔 |
类型化,多多少少有点分门别类的意思,至少是个综合概念。如果只有一种写法,那就不能叫类型化写作。后来看了类型化小说的一些内容之后,觉得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类型化写作,按照解释是有一些特征的,比如说系列化,这个系列化作品是很多的,贾平凹的系列散文关于商州风情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如此一归,倒都像是类型化写作的楷模。不过这个说法仅近指儿童文学,这些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类型化写作大概只有产量极高的作家才能归到此列中。一般作家是无此殊荣的。而成人作家,纵目四顾,寥寥无几。这种景观只有儿童文学作家才有。是幸?还是不幸?
类型化写作,指得是可写系列的,有明显主题指向的,如侦探小说,幻想小说、少年推理、悬疑、恐怖、探险、校园幽默等等, 朱自强先生将类型化小说归结为通俗小说。再具体一点,就是少年儿童通俗小说。我想通俗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其娱乐性,成人作家从来都直言不讳敢于承认,我们儿童文学作家也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娱乐有什么不好?我们就当儿童通俗小说就是有趣的儿童玩具好了。不过这样的玩具实在不好玩,一个一个方块字,没有电子游戏有趣,且容易得近视眼。我并没有奚落儿童通俗小说的意思,因为百花齐放才是文学繁荣最重要的标志。但如果通俗小说真像加谬笔下的鼠疫一样成灾的话,那样就要值得深思了。批评家首先要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姑且自作多情地给自己加点责任)有理由向读者说明真相,有理由对文学负责。
类型化写作,用杨鹏的话说,他直接受兰克福学派的有关“文化工业”的理论的影响对世界童书作一研究才提出这个概念的。这是有根据的,有出处的。而且,我也是很赞成这个说法的。说白了,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才会有这些东西的产生,就像儿童文学从文学这个大树上分叉出来的一样。类型化写作也是这么来的。再说,儿童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说类型化写作的产生是一种必然。我们说的走专业化道路,在我看来和类型化写作是差不多的。它的成绩和贡献就不必多说了,大家看看我们的出版的繁荣,我们的儿童欢天喜地购书的场景,看看我们作家优越的生活,这已经足够了,不必费很多文字去描写这种成绩和贡献。但,一些问题,却是值得探讨的。
类型化写作,其根源在于商业化的写作。二者几乎是划等号的,但内容有点区别。那么说,商业化写作的一切缺点,毫无疑问也在类型化写作中得以充分表现。但无论是商业化写作,还是类型化写作,如果对文学有点神圣情结――哪怕有一点点——我想作品都会有非常可贵的文学元素。在此,我还想说明一点,越是有争议的事情,可能是越有价值的事情。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基本都要经历毁誉参半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商业化写作和类型化写作,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探讨。而这种理论探讨几乎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更不可能有什么结论。只有我们面对一部作品,一个作家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出其中端倪。但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类型化写作的作家比比皆是,几乎是汪洋大海。自我的复制,别人的模仿,差不多都可以算是类型化写作。所以,对儿童文学繁荣一词,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发牢骚总是很痛快的,但发完之后呢?我还要面对我的文学同行和朋友。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我和朋友喝酒之后,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只记得对面坐的是自己的朋友,然后说你那个地方写得太糟糕你这一本书没有上一本书写得好,这样朋友会觉得我是喝醉了并且容易原谅我,而不是写这样的文章去伤人。但我想,朋友们的胸怀没有那么小,至少比我大。最后,我还想声明一点,我始终在查找提出“热闹派”童话这个术语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并在很多次场合发过批评的言论。有一次在苏州去讲课,正发牢骚的时候,德高望重的蒋风先生站起来说话了,这个术语产生的是一次童话笔会,很热闹的,任溶溶先生当时很有兴致,开玩笑说,我们这些写闹腾的童话的人,就叫热闹派吧。从此,这个玩笑一传再传竟然变成了一个儿童文学名词。我无语,再也没批评过这个术语的不科学。听说,不少儿童文学相关的考试有热闹派童话的解释,不知道蒋风先生的解释能不能算对这个名词解释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