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俊康的朗诵诗

(2008-01-14 06:06:06)
标签:

杂谈

 

                                俊康的朗诵诗
                                       安武林
    在我个人的意识之中,是人是最富有激情的,而能写朗诵诗的人,更富有激情了。所以说,王俊康先生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听王俊康先生朗诵诗,我就想起了马雅科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基曾经为了练习发声,曾经在酒瓮里面呆过。做一个朗诵诗人,恐怕第一件要做的事:自己要嗓音洪亮,懂得朗诵的艺术。尹世霖先生也是一个很懂朗诵艺术的人。他们二人从身材、体魄、声音、激情方面倒有几分相似。就像一个作曲家作好曲子自己先要弹弹钢琴过几遍自己的曲子,我想俊康先生自己写完一首朗诵诗,是不是自己也要朗诵几次?这种假想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种想象而已,如是,倒是多了几分欢喜和敬意。
    俊康先生写过不少朗诵诗。他曾经在《辅导员》杂志上开过一年的朗诵诗专栏,主持人是尹世霖。我记得王宜振先生也曾经在此发过朗诵诗。俊康先生的朗诵诗在《辅导员》杂志刊出后,好评如潮。这一点儿也不奇怪。造成他作品好评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他本人一直致力于朗诵诗的写作,技巧娴熟。二是由于这个刊物的特殊性和朗诵诗这种文体的实用性所决定的。我想大家一点对朗诵诗也不陌生,谁都能总结出那么几条关于朗诵诗的特征来。比如说,明白,通俗,朗朗上口,讲究铺排,气势,抒情等。这些特点俊康先生的朗诵诗一点也不缺。但他的朗诵诗与别的诗人相比,还多了一些特点。
    关于朗诵诗,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不喜欢阅读。原因在于,它的意境不美,少诗味。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这说明我们对朗诵诗还不是完全了解。一般而言,一首诗,都是以个体为阅读对象的,而朗诵诗是给群体朗读的。一般诗歌在于看,而朗诵诗在于读。它是一种文学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的混血儿。检验一首朗诵诗好不好,要看群体的反应,看它能否调动大家的热情和情绪。我想唱国歌或者国际歌的时候,我们的体内便会产生一种沸腾的感觉。我们检验朗诵诗的成功与否,不能够脱离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以及它的生存环境。我所知道的事,俊康先生的朗诵诗,曾经在校园内一度广为流传,甚至还产生了一些佳话。
     朗诵诗,一般都是重大题材。所谓重大题材,就是它不是以个体为对象的,抒发的不是个体的小情怀小感受。而是与群体有关的人或事,节日或者风景等。比如说,作者的《元旦钟声快快响起》、《烈士墓前祭英魂》。而《三月春风化作爱》是写红领巾植树造林、热爱地球家园的,《那天真好,真好》写的是全世界儿童共同欢度他们节日的盛景。《夏日的美好时光》写的是孩子们在夏天的种种表现。《老师家里开庆祝会》写的是一群孩子给老师过教师节的情景。从题材上说,俊康先生的朗诵诗是典型的朗诵诗题材。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塑自己的作品一样,他不能使用不能使用的材料。我想,每个朗诵诗人都是这么做的。由于朗诵诗是以公众群体作为表现对象的,所以它们表现的大都是公众关注的重大题材。换言之,就是集体情感,集体意识。这就需要一种胸怀,需要一种对群体关怀的意识。
    俊康先生的朗诵诗,如果说他和别的朗诵诗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觉得是他的语言有很大的儿童口语化特征。这个口语貌似简单,使用不当却很麻烦。朗诵诗大多是抒情之抒情的文体,需要饱满的情绪,热烈的节奏,高昂的字词作为铺垫。而这种口语很容易破坏这种感觉,在阅读众多的朗诵诗人的作品,比如说尹世霖、徐鲁、王宜振、薛卫民等人的朗诵诗的时候,我很少发现他们使用口语来写作。这不是说俊康先生的作品比他们的作品优秀,也不是说他们不使用口语朗诵诗就写得比较逊色,而是说这是俊康先生朗诵诗的特点。我想这种特点,和一个人的语言习惯,表达习惯,气质,以及朗诵的表演能力都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我记得在深圳全国儿童文学发奖会期间,我曾经给冰波与王一梅朗诵过俊康先生的朗诵诗。结果两个人笑的前仰后合,乐不可支,简直连气都喘不上来了。我的表演成了滑稽的幽默表演。但在另一个场合,当我亲耳聆听俊康先生朗诵自己的朗诵诗的时候,他抑扬顿挫、形神俱佳的让我眼界大开,热血沸腾。看来,最完美的朗诵诗人差不多应该是半个朗诵艺术家。比如说在《春日少年情》中,俊康先生写道:亲爱的少年朋友,我来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哈哈,听到了啊,看到了/别再躲着啦,春妹妹/我早猜到,准是你/你这可爱的调皮鬼。我想,一个没有童心的人,大概不会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当然,这种口语式的表达,还有对白等,都是叙事诗中的表达元素。也就是说,俊康先生有的朗诵诗,不单纯是抒情的,也有叙事的,比如说《老师家里开庆祝会》。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我觉的朗诵诗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精神魅力更值得人们探究。
    我觉得写朗诵诗的人,更透明,更清澈一些,胸怀也更宽广一些。他的忧患意识,群体意识,使命感,相对于其他诗人要强烈一些。他面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小情怀,个人的小感受,那些沉溺于个人的小情怀并患得患失的人,是不适合写朗诵诗的。想想马雅科夫斯基,想想“我的心呀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的诗句,我们就了解了俊康先生以及那些写朗诵诗的诗人们了。我想,不是俊康先生选择了朗诵诗,而是朗诵诗选择了俊康先生。天地之间,万物有灵,每个人都是选择并被选择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