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听那荷花开放的声音

(2008-01-08 08:22:13)
标签:

杂谈

      听听那荷花开放的声音
                      ——广东儿童文学作家张怀存作品印象记
                                      安武林
     张怀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是一个富有童心和诗心的女人。她的作品就像是她的头发一样圆圆地向我们展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别有韵味的。她涉足的文体和从事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多样而又洁净。我相信她的作品是自自然然开放的,就像她在欧洲之旅时候发现的一束无名的小花一样。一个画家和诗人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个人真正衣食无忧的时候,他的写作或者说绘画才是自然的,缺少功利性的。张怀存就是这样的,她的生活不是文学也不是艺术,而是雅致的具有小资情调的生活。但她喜欢把文学和艺术当作她的生活。生活中的任何细节,任何细微的事物,只要能让她的心小小触动一下,那就能使她奋笔写出一首小诗或者绘出一幅画。
    这是个非常容易获得满足的小女人,因为创作的快乐或者焦虑,对她而言都是一种无以复加的享受。我毫不怀疑,她渴望得到赞美,尤其是对她作品的赞美。任何一个女人都有虚荣心。如果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只能证明她是一个女人,还远远没有达到知性女人的程度。当她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她敏锐的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心灵才能使她变成一个知性女人。这个脱变的过程在平素的时候是难以得到完成的。在生活中,她仅仅是一个渴望爱情和亲情友情温暖的女人,并且希望别人一起与她分享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感给她所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在欧洲大地上,当她惊喜地看到那些画、建筑、风车、自然和名胜古迹的时候,她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知性女人。她珍视这些人类中天才们的足迹,珍爱人类文明历史走过的足迹。她的那份真挚,感动,虔诚,膜拜,绝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在《一个知性女人的欧洲之旅:自由空间》一书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真实的感动。
    感动和感恩,在人性荒漠的原野上,已经成了一株罕见的植物。曹文轩所有作品都在呼唤人类美好情感的回归。而张怀存的作品也是这样明亮而又清澈地表达这一主题的。在阅读《一个知性女人的欧洲之旅:自由空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之颤动。她喜欢旅游,喜欢从旅游中沐浴人类的伟大和大自然的壮丽。我有时候都很怀疑,这是不是她精神流浪的一种方式?因为太安逸,所以才渴望流浪的感觉。因为在流浪中,她才能完成生命的洗礼。她很适合写游记散文,很显然,她对这种文体是驾轻就熟的。喜欢旅游的人大有人在,但能写好游记散文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因为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有所发现却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张怀存有画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所以她很容易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
     这些稍纵即逝的细节,犹如荷花里的花蕊一样清新而又美丽。张怀存的精神世界是清澈的,她不喜欢复杂,不喜欢隐晦。我觉得她的诗她的文她的画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在《张怀存画集》中,我惊讶地发现她画的最多的是荷花。这倒不是因为她喜欢画荷花,而是说荷花的高贵和洁净与她的精神世界的特质是一致的。各种各样的荷花摇曳生姿,倒像她精神世界的各个侧面,真有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味道。我相信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立体的实在之物,或者说像流动的风景,它们是有形状的。那些或浓或淡的笔墨,抒写着她的不同的心境和心态。她画笔下的荷花有的汪洋恣肆,有的轻浅勾勒,每一枚荷花每一朵荷叶都有着独特的气质,独特的风韵。她画的基本都是花鸟虫鱼,她们是大自然中最富有灵性的东西,最细微的东西,最美丽的东西。一个人能够津津乐道地沉浸在这个世界里面,说明她的感官功能特别敏感。哲学家休谟说过,一个人观察的事物越细致,就说明她的感官功能越好。在品味她的画作时,我甚至都觉得她的每一幅画,都是一首山水诗,都是一首风景诗。
    当然,这不是信口开河地赞美或者说恭维张怀存,我更不愿意满足她的女人的虚荣心才这么说的。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诗人之中,她算不上最优秀的,但她绝对是富有童心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诗很受她的两个朋友的影响,一个是汪国真,一个是席慕容。当我说出我对她诗歌的感觉时,她笑了,她说这两个人都是她的朋友。是的,如果不熟悉张怀存诗歌的人,只要把汪国真和席慕容的诗进行一种纵深的交融,就能把她诗歌的风格显现出来。她的诗歌既有汪国真的清淡,又有席慕容的意境。而她本人和席慕容写诗绘画有着非常相似的一面。这种比较没有粉饰和扯大旗的意思,而是说她的作品风格就是那样的,说明一种客观的事实。她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集,是那本《铅笔树》。《铅笔树》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儿童诗。当下很多人已经不了解什么是儿童诗了,也不知道儿童诗的诗坛是什么样子了。这是相当可悲的事。我如此看重《铅笔树》之中的儿童诗,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儿童诗的纯粹性已经被玷污了。而《铅笔树》还保持着儿童诗纯正的味道。
    张怀存的儿童诗清新,明快,简洁,富有口语化的特征。很多诗歌就像一个孩子正在喃喃地向我们倾诉他心中的秘密。她以自己天然的本性,来理解儿童,来创作儿童诗,实际上她本人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儿童。一个具有童心的人,才能具备一个真正的儿童诗人的素质。在我看来,我们儿童诗坛的很多诗人并不缺乏诗歌的创造技巧,或者说创作技巧很精湛,但他们真正缺失的是童心童情童趣。我们的儿童诗越来越晦涩,越来越拗口,越来越艰深。它们完全脱离了儿童诗天然的纯真的特质。换句话说,它们根本不是儿童诗。作为一个批评家,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所批评的对象,是一种恶劣的批评方式。张怀存只不过凭借自己的一己的纯真误打误撞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她还并不懂得坚守的意义,而且她也没有去坚守。当她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一心一意准备创作儿童文学的时候,这才算得上真正的担当和坚守。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终于把自己的方向确定在儿童文学方面了,且一往情深。
    张怀存的人、文、画、诗,都有那么一种清淡的余韵。这种清淡的余韵,就像是荷花开放的声音一样。虽然不是最芬芳的,但她是最洁净的。既然是最洁净的,难道不是很芬芳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