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我提供了两份报价,如有差错,请徐工以官方方式予以澄清。一、 2004年9月29日摩根大通的报价。内容如下:
摩根大通基金愿意以人民币31.94亿元的对价(“收购价”)收购公司现有普通股中85%的股权。为清晰起见,在此仅指收购老股。本收购价与我们估算出的37.87亿元企业价值的估值是相当的。在计算收购价时,我们采用了如下假设:1)公司以权益法核算占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工科技”)42.6%的权益;2)根据截止2003年9月30日的德勤审计数据,假设收购项目结束时徐工机械拥有净债务1.7亿元人民币,徐工科技拥有净债务3.81亿元人民币。如果在收购项目结束时,公司和徐工科技的净债务水平发生变化,则对收购价作相应调整。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在本标书中的建议为收购老股,我们并不排斥采用认购新股与收购老股结合的方式。我们愿意结合公司的实际资金需求,就上述投资结构与卖方股东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2005年3月9日凯雷的报价,取代其2004年9月29日提交的方案(非最终报价,最终报价为所公布的方案)。
凯雷的投资方案细节如下:
●
●
●
通过以上总计3亿美元的现金投资,凯雷预计持有公司经扩大后股权的85%;以及
●
从两份报价比较可以发现:
1、徐工发言人所说摩根大通报价包含要约收购资金是不真实的。
2、摩根大通总报价按8.27汇率计算为3.86亿美元,不但总报价高于凯雷,而且明确为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资金,也就是徐州市国资委实际所得要高于凯雷10.8亿元。如按8.0汇率,摩根报价为3.9925亿美元,徐州国资委少收11.54亿人民币,即使考虑1.2亿美元注资,增资因素也少收10.1亿人民币。更何况对赌协议能否实现还存在不确定性!
3、至于改制后徐工经营所需的资金,根本就是占股85%的大股东凯雷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在交易价格中考虑,所以,增资、注资1.2亿美元的实际意义只是收购价格上的一种“巧妙”安排,给外部一个“凯雷3.75亿美元收购徐工”的假象,否则与摩根大通对徐工价值估价的巨大差异无法解释。由此可见徐工高管用心之良苦!
4、有理由相信政府有关部门未必得到了这些细节的准确信息,否则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交易,因为,要得到相当于11.54亿人民币的报资回报,改制后的徐工机械要赢利77亿,以平均纯利润5亿元计需要近16年!
但有人处处拿已经经过地方政府批准说事,实有“绑架”政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