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在被湮没的礼数

(2018-11-23 15:50:47)
正在被湮没的礼数

       
       前不久,已过古稀之年的舅舅用微信给我发了三张图片,一张是信封,另外两张是信。这是我刚入职的时候,用毛笔给他写信的一个封信,信笺是宣纸,红竖格。那时候宣纸还不好买,是我路过北京时在王府井买的。已经快40年了,信笺的折痕很深,信封平展展的。看着自己稚嫩的手迹被年事已高的舅舅悉心保存着,很是激动。
       那时,我和舅舅常有书信来往,我的每封信的落笔署名,都不曾用过全名,要么是“小明拜上”,要么是“小明鞠躬”。我的这份尊重舅舅很受用。舅舅小时候接受过旧时教育,虽然后来读了工科,但他老依然崇奉旧时礼教,以为一些接人待物的老式做派能反应一个人的教养,是万不可丢掉的。
有一次,舅舅来信,一改往日的“XXX”“收”或者“启”,而是用了一个“展”字。回信时,我也不假思索地用了一个“展”。“展”,不就是展开来读吗?不多时,舅舅回信说,“展”的用法是有讲究的,不可随便乱用,下辈人给上辈人写信是不能用“展”的,只有上辈人给下辈人写信才能用。舅舅的信没说缘由,我也没有问究竟,只好在《辞海》、《辞源》里查凭据。无考。后来又找度娘,仍然不知所以然,直到现在我还是一头雾水。
现在,书信是稀罕物了,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生硬了。QQ、邮件、短信、微信等社交软件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但也使得人们的交往缺少了本该有的温情脉脉和文化气息,一个“亲”字抹平了代际关系,模糊了亲缘的深浅,许多沿用了千年的尊称在“亲”的口水中溺水而亡了,掩藏在传统语汇里的情感张力,则被一些夸张的表情符打得溃不成军。起先,与人作别,若不折柳相赠,起码有个执手之礼,现在呢?一个轻慢的“呵呵”就隐身而去了,哪还顾得上什么长幼有序间的尊卑谦恭呢?
我刚满五岁的时候,接受过一年的私塾蒙学教育。学校就一个私塾先生。先生萧姓,一年四季都戴着瓜皮帽,穿一袭长衫,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一副晚清遗老的派头,乍一看,又像个账房先生。萧先生极讲礼数,有人送孩子来上学,他都从太师椅上下来,双手从长衫两侧的开口处牵起前襟,躬身笑哈哈地给家长打招呼:“承蒙厚爱。”那笑容仿佛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好看、温馨。
萧先生对学生极为严苛,对不听调教的学生,多是戒尺伺候。被打过的学生手心都是紫红的,小屁股也会留下一道道印痕。待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他却是毕恭毕敬地向家长弓腰:“对不住,打了您家的儿子。”那时,家长的舔犊之情不像如今家长的护犊如护短,他们以为先生如父,孩儿不打不成器。所以,他们对萧先生躬身说话大不以为然,说先生就是先生,倒没必要如此客气,不然就生分了。萧先生说,做人做事都要挺直腰板,这直直的腰板就是骨气,但与人打交道就该谦卑一些,弓身是礼貌,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
萧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春节,全村的春联就他一个人写。有人来取对联,他都是搁下毛笔,叮嘱那是正门的,那是厢房的,那是厨房的,一联一联的连横额都卷在一起,递到人家手上,再送人出门。有人说,先生不必这样拘泥于礼节。肖先生说,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做习惯了,改不掉了。他这种对人的谦恭反倒让别人觉得不是自己求他写春联,而是他有求于别人。
几十年过去了,我都无法忘掉这场景。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一个叫甸光的乡绅,他教我小辈要坐不中席,行不中道,正席要给长辈坐,新上桌的菜要摆在最尊贵的客人面前,老人不动筷子,小辈就不端碗,或者在上辈人面前不要抽烟,不要跷二郎腿。问人姓名说贵姓,问人年纪说贵庚,说自己用鄙人、在下。总之,仰着头看别人,弓着身子做自己。等等。
乍一听,这些礼数好似封建礼教,说起来酸溜溜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矫情,但事实上,正是这一些尊于他人的点点滴滴,才使得我国成为了礼仪之邦。遗憾的是,这些道德元素在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沦陷了、湮没了,对人尊称,对己谦卑的语汇,不仅年轻人觉得土老帽,懒得理会,就连我们这些半拉子老人也越来越用得稀少了。
也许,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亘古不变的所谓规矩,社交方式的变化、外来语和网络词汇的冲击,以及人们求新的原始本能,不可能让我们遵守了千百年的规矩、传统固若金汤而一成不变。眼下的人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己在公众视野里的存在感,房子、车子、票子成了身份的筹码,如何恭维别人倒成了圆滑或者逢迎的同义语,仓禀实了,性情也张扬了,礼教也不见了。事实上,老一辈对人的恭维,并非是为了获取利益的手段,这只是他们的精神仪态的自然流露。这种高贵的灵魂身段在时刻提醒我们,不管时代怎样变,谦恭自抑、长幼有序的道德优雅,永远都不应该是落伍的糟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