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也许是如今的媒体都在一夜之间陡然有了亲民情结,不再貌似高雅地围绕高端话题自得其乐了,于是,百姓的“鸡鸣狗盗”都成了抢手的话题,在央视放下高贵的身段走向街头的“你幸福吗”横扫大街小巷后,诸多媒体也屁颠屁颠地走进世尘问计民生了。2013年11月,《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当中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在四川省,参与《小康》“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调查的74个人中,共有6人提到“累”字。而在全国参与这项调查的2013个人中,“累”字被提及的频率更是达到了80多次,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并且,各种各样的“累”的感受精彩纷呈: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当然,也有少数人“累并快乐”或者“累并幸福”着。
任何社会调查项目的确立,当有调查意图的呈现和通过对调查素材的分析,得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结论,想必《小康》的调查大概是以“年度心情”为切入点,通过对心情光谱的梳理、诊断,进而判断社会与人的契合度。从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逻辑看,要想知道当今社会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是否被民众所认可、推崇,发展的社会是否给民众提供了他们所期待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他们对社会的身心体验如何,累或者不累的心理感受,的确不失为一种衡量的标志。
调查覆盖面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调查数据、结论的真实性。2013个人的调查样本能否代表普罗大众的共同感知并不重要,只要话语选择能够暗合当下的心理潮流,就能引发情绪共振的蝴蝶效应。累、情妇反腐、拼爹之类的网络热词都可制造出跟风起哄的热闹场面。四川参与调查的74个人只有6人提到“累”,全国2013个人中,“累”,作为调查结果中出镜率最高的字眼,也只有80多次的频率。应该说,从数理统计的原理看,在数以十几亿计的芸芸众生中,2013人的“累”,不足以说明全国人民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异口同声地喊“累”,之所以如此小范围的一部分人口中所“累”,能赢得广泛的共鸣,盖因“累”是眼下社会心理的真实观照,累所喟叹的是快节奏的社会节律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而普罗大众的感同身受,反倒消弭了数理统计的专业之殇,没有多少人怀疑调查的科学性或者调查结果的典型意义。
也是,连作古千年的杜甫都忙的不亦乐乎,现实中的国人自然过劳而带来身累心累的叠加。累,成了国人话语场域中的公共语汇,在由累而生的气场中,似乎生活中的琐屑和职场中的每一次打拼,都有可能是压断脊梁的一根稻草。熙熙囔囔的职场中,体制内有金饭碗得了便宜唱哑调的装累,体制外有朝不保夕的诚惶诚恐之累,升斗小民抑或权贵都希望在“累”中进入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活状态,学生为分数所累,职场人为房子、票子、车子所累,权贵为圈子、位子所累,父母为儿孙所累,改革为痼疾的顽冥所累,文化被红利的吞噬之累,蜗居井底、苟活于桥下的流浪汉,为一席遮风避雨的处所所累,连贪官也要为藏住尾巴而累。。。。。。各色人等的累,所勾勒的是一幅广泛存在的精神图谱。
在下宁愿相信当下所言之累,只是一种调侃罢了,累的连锁反应还不足以成为主流的心理状态。累,虽然是一个人常有的心理感受,但凡稍有心理学、社会学常识的人,断不会认为累是生活的附加。累,是付出的衍生物,所有的进取总是伴生着艰苦甚至磨难,任何所得都不是不含有“累”的手到擒拿、俯首即拾。从社会演进成本和个人对幸福生活永无止境的追求看,应该说,所有的社会都是个体无法规避的“累时代”,从茹毛饮血的蛮荒到现代文明的递进,从温饱型的果腹状态到更高形式的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生活形态的转换,无不贯穿着奋斗所带来的“累”,甚至身心疲惫,任何战胜自然环境的险恶、突破旧有制度的革命,或者精神层面的自我超越,都是累在其中。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累觉”不断发酵的历史。所以当下的喊累,实则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为原始的感觉,只是眼下不断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我们共同承受的“累”得以泛化成了集体焦虑,同时也被加注了新的内涵。
比如,主导经济的市场走不到前台,让习惯于政府主导的公权累了;财产公开千呼万唤不出来,让一些富甲一方的官员在百般阻扰中累了;取消专车,让权贵的脚板累了;欠薪的老板让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跳楼的农民工累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警示,让职场的白领、蓝领、灰领们在不敢懈怠的恐慌中累了;花钱买院士,有游说、进贡之累,贪官说廉洁,有装逼之累。。。。。。所有林林总总的累的背后,都无一例外的对应着有待破解的制度命题和文化密码,破之解之,照样累在其中。
社会的进步理当反映在民众能够享受身心俱悦的理想环境,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既保障制度为之闯关,以建立公正、公平、正义不为邪恶所累的公民社会,进而使使民众的工作权、休息权、报酬权得到充分落实。只有法律落地,才有民权落实。但是,累,既有身体的疲惫不堪,更有精神上的萎靡和心理上的倦怠,累或者不累,半是客观使然,半是主观纠缠,矢志不移追求曼妙的目标固然可嘉,但适度清空心中的名利觊觎,腾出一份心思享受奋斗中的欢愉,累,还是一种负担么?俗语说得好,辛苦做,快活吃。这种不屑于累、苦中作乐的情怀,怕是“累并快乐着”的最好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