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体育加分”不能沦为最后一根稻草

标签:
教育 |
中考在即,各路攻略宝典又热络了起来。早先,事涉中考的学校、教师、家长所关注的,过多的是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百米冲刺,而从来没有正儿八经走到教育前台的体育教学,随着“体育加分”新政的实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睐。
不仅学校对初中体育教学增加了关注度,体育教师也在中考体系中拥有了话语权,而劲爆的培训班阵营中,又增添了“体育强化培训班”的新军。中考体育加分的新政既出,嗅觉敏锐的“培训师”便立起了“体育强化培训班”的门户。“培训班”顾不得学生肩上超负荷的承重,它所钟情的是唾手可得的“中考经济”,中学体育教师也对“教师不得外出揽活”的规定不管不顾,纷纷加盟体育强化培训班。被逼无奈的家长和学生,为了挣得一份跨过名校门槛的筹码而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地“被强化”。
体育教学在考试系统中,一直是低眉顺眼的童养媳,在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构架中,体育从来都是智力统领下的小跟班,充其量也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帮贴。校园政绩的汇报材料中,“体育”一词的频繁呈现,并不意味着体育弱势地位的根本改观,反倒是体育课要么被挤占挪作他用,要么成为学生减压解乏的缓冲器,而体育教师的教学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异化为培养特长生和竞技比赛的执行者。
就体育而言,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学校教育,体育的健身功能“被堕落”是不争的事实,体育教学的目标,业已被应试教育的雕刀镂空,规整慎密的教学设计,在升学压倒一切的话语体系中,仅仅就是设计而已,唯分数马首是瞻的评价体系,不会、也不可能让渡给给体育教学足够的空间,或归于正统,进入主流教育观,以致军训倒下一片、长跑猝死的尴尬场面出现后,学校所对应的通用方式,就是简单的取消长跑等运动量大的项目,并为当今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堪而痛心疾首,而真正的反思和如何为体育教学正本清源,却又显得超乎寻常的疲弱。
骨感的现实并不能说明校园中人没有痛定思痛的忧患意识和切中时弊的眼力,只是眼馋于教育红利的各方,在心知肚明的气场中,都希望高升学率能为政绩出彩,为趋利心理圆梦。高度一致的认知和共同拥有的期待,已顾不得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特质。就此而言,完全有理由说,看似正统的学校体育远不如广场或者街头巷尾大叔大妈的秧歌、太极、踢毽子的高雅,世俗的体育锻炼虽然少了些法统和定制,但是却实在的可爱可亲,既健身硕体了,也无所拘束德娱乐了一把。
其实,大可不必指望体育加分能让体育本身的功能受到重视,学校、家长、考生以及“体育强化培训班”对体育的所谓重视,看中的是体育的分数附加,由此而来的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再度加码。人们并不怀疑新政的出台存有增强体质的初衷,试图为回归体育功能提供制度性保障。但在公众看来,设计者丰满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公众并不糊涂,他们懂得,即使中考体育加分能引起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重视,但重视的也就是体育所承载的分数利益,体育的本来价值则被忽略。而且某个体育科目的一次性成绩,就能真实的反映体质么?不尽得。再说,当考试科目的设置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管控,每增加一个科目,无疑就是给考生的背脊增加一根稻草。
国务院、教育部分别在1987年和1992年颁发过学校体育运动的规定。事实上,规定早已经被现实贱为“龟腚”,天条都无力挽回的颓势,指望“体育加分”为学校体育教学验明正身,给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给力,就显得幼稚可笑了。学生也许能在体育考试中,比在其他科目中更容易增加分数,但随着分数增加也有身心上的负荷。中国教科院体卫艺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的趋势能否被遏制,赖于政府、学校、家庭诸方面的重视,需要学校体育教学走出竞技考试的误区,以体育促进健康的教学导向,赋予体育锻炼本该具有的健身娱乐功能。舍此考量和实践,一味地在选拔性考试中加塞,中考中的“体育加分”,也许不会是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兴许其他项目也会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跟进来,成为一根新的稻草。假使真的这样,体育之类的所谓副科还不如不被重视,冠冕堂皇的素质教育还不如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