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没意思”说明了啥

标签:
校园 |
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所小学就读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鑫鑫,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寒假,在寒假刚过10多天,鑫鑫就无精打采。老师布置了语数外三科200多页作业的寒假作业,鑫鑫每天的固定生活程序,就是吃早饭、写作业,吃中饭、写作业,吃完饭、睡觉......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让鑫鑫徒生感叹:“我的人生太没意思了。”(http://dsb.gzdsw.com/html/2013-02/02/content_166766.htm)
乳口黄牙语出惊人的“人生”喟叹,也许就是天性被压抑,童趣释放的出口被堵塞的无忌童颜,成人断不会当做人生的题目来做。对小鑫鑫而言,“没意思”的不是人生,而是蹦蹦跳跳的天性被人为压制后的了然无趣的寒假生活。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发出“人生太没意思”看似是200多页作业惹的祸,实则是解不开的教育顽症,异化教育本真的反映。在中国数以千万接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学生中,因为教育理念陈旧、课程结构不科学、教学方式刻板,厌学、困惑、颓废情绪淤积于心的,怕不是极少数。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受体健康人格的养成,让受教育者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但当下过度功利化的教育中,传授知识成了事实上的首要选项,人格、快乐的功课反倒成了喊在嘴上、印在文件里的附加。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分数依然是为首是瞻的刚性标准和调解利益的杠杆,在分数至上还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龙头老大的语境中,政府、学校、家长所亲睐的还是升学率带来的教育红利。获取红利的诸多手段中,超负荷的课业自然是即试即爽的抓手。教育者在熟能生巧、多多益善的老套观念的主宰下,自然会用代代相袭的传统方式,除了课堂作业、课外作业、还有假期作业,以期用这三驾马车培养更多的“学霸”,撰写出口口相诵的励志故事。学生正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大剂量、高频次地练习中,被动地接受机械性的重复。当学习成为负担,成为学生生活的唯一,别说鑫鑫会感叹“人生太没意思”,就是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不是也有在楼台纵身一跃的么?
社会、学校、家长未必不知道当下中国教育的弊端所在,诡异的是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却早已联手对大小鑫鑫们,形成了合围之势。高升学率可以为政府的“科教优先”主张描红,可以为校长创名校贴金,优秀的课业成绩可以为家长添彩,每个学生的肩上都承载着多种功利,表面的众星捧月似的聚焦,暗含着为我所用的实用价值。不同学段学生的头顶上,都有无懈可击信条设计和目标设置。“小鑫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大鑫鑫”要后浪赶前浪,前浪还不能死在沙滩上......于是,培优班、补差班、书画班、钢琴棋类班里,穿梭的都是幼小、疲惫的身影,午夜的灯光下,是被月考、联考折腾得哈欠连天的高中生。学校、家长所有“有意思”的精心设计,怎能让鑫鑫们过上一截有意思的人生?
要想学生觉得“人生”有意思,政府、学校、家长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意识,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上,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还童真、快乐与学生,如果教育教的让学生感到“人生太没意思”,这种教育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