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岁女孩代环卫母亲扫街为什么不算新闻

(2012-11-26 14:39:41)
标签:

杂谈

14岁女孩代环卫母亲扫街为什么不算新闻
(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作者
[本博文被e家村推荐上草根名博“社会热点讨论区”。致谢推荐老师“翩虹惊飏”]

【消息源:本月早些时,媒体报道14岁女孩胡林家欣帮环卫工妈妈扫大街,她的孝行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媒体关注,书网网友跟帖。但是,这则热度很高的新闻,在胡林家欣本人、她的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眼里,却“不算什么新闻”一则普普通通的报道为何发生如此冷热的两极反应?(网易新闻.11月26日)】

 

坦白地说,当初胡林家欣代替环卫工母亲扫大街的文字和图片新闻见诸媒体时,我并没有过多的从“孝行"方面考量,后来上百家媒体跟进,做够了孝道的功课,似乎一个青涩少女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就能拯救当下失守底线的人伦。花哨的文字和炙手可烫的溢美之词,并没有获得当事人及其家长、同学和本人所在学校的认可,一阵热热闹闹的闹腾之后,本以为卖点十足的素材,却被一帮食人间烟火的人,“误读”成“不算新闻”的惯常事。

对此冷热两极的反应,新闻人大可不必生出疑问。从新闻人的角度出发,只要满足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五W),具备了新闻与生俱来的真实、新鲜的两大特点,事情本身就有报道的价值,但宣传效应往往依赖宣传的七大环节,尤其是宣传内容和宣传场合,决定了宣传效果的大小。一个未成年少女代替母亲扫大街,对底层状态没有深入了解,对基本社会保障还在无望期待中的草民缺乏彻骨体谅的新闻人,不仅有新闻价值,而且还是高帅富家长教育子女尊老行孝的好教材。

但是胡林家欣们的生活“硬币”本来如此,正面是艰辛,反面是困苦,艰难困苦的生活,让他们过早地接受了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替父母做饭、洗衣、拖地,家长们心疼之余,他们的父母也无奈地接受了未成年子女的解困济怠之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家庭“比胡林家欣更特殊”,还有许多未成年的孩子,比胡林家欣做的更“绝”。12岁的陈焰艳从四年级开始就帮妈妈当保洁员......他们想撒娇,却没有空闲的怀抱;他们想到游乐场释放淤积成堆的童趣,父母却没有闲暇,他们也许眼馋于同桌的你,出入校门有轿车接送,有父母、爷爷奶奶倚在校门等待的身影,而属于自己的只有替父母......一桩接一桩的“代替”填满了他们的课余的时空,近乎每天都是重复的再现,都是无所新意的轮回运转,何来新闻可谈。他们不懂持久的平凡之事,也能酿造出新闻的酵母,他们秉持的教条就是,百姓家维持生计的事,没有该做和不该做的。这怕是他们不认可替母扫大街是新闻的缘由之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社会的定则,富人成团,穷人扎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格局,悬殊的财富拥有量,隔膜了富人、穷人彼此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交流,当我们埋汰穷人的仇富心理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他们数着铜板过日子的灰头灰脸的生活?当我们津津乐道于GDP像火箭一样上蹿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这个飘逸着汗臭的群落?在他们眼里,儿女能进一回麦当劳才是新闻,儿女的双脚什么时候能接受“耐克”的管束才是新闻。一桩再平常不过的替母亲扫大街,本是个惯常的行为,与新闻何干?这钟足以煽情的内容所处的不适宜的“场合”,也许是对新闻人所持疑问的最好解答,也是这帮穷人不认可替母亲扫大街不算新闻的第二个理由。

其实,替母扫街除了“行孝”的新闻眼,应该还有另外的价值,比如,一个未成年人扫街折射的是什么?还能不能引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的话题?

 相关链接 :http://news.e21.cn/html/article/2012/11/20121126100127_rt8r08an5h.html

社会热点讨论区
时评圈子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