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诚勿扰》不能承受教化之重

(2010-07-01 09:50:18)
标签:

杂谈

    我不大爱看电视,尤其是闹哄哄的娱乐节目,一大堆青涩的小朋友,一帮患有窥私癖的狗仔队、再凑合几个娇柔煽情的所谓嘉宾,能鼓捣出好的节目?一日,有朋友说江苏台的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很火,我去了,一去就是每期必赶。

    台上是养眼的美女,台下是养心的两个光头,一个尖刻到语言直逼你的心窝,让你躲闪不及,找不到逃避的路径;一个睿智机敏,不留痕迹地掌控着思想的流向。男女嘉宾舌枪唇剑,你来我往尽显本色......这哪是相亲节目啊,活脱脱就是论道的场所。“宝马哭,单车笑”等等经典的赤裸裸的表达,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我看了两期后,写了篇《我们如何看电视》,其中,“非诚勿扰”只是一个话头,无外乎是依据节目给的素材,在节目眼里领会编导需要的表达意图,王顾左右而言他是文人们惯用的伎俩。我以为,《非诚勿扰》就是用相亲这种方式,展示80后、90后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婚恋观的平台,谁速配成功了,谁杀锏而归并不重要。

    后来耳闻《非诚勿扰》要停播了、要改版了,理由是节目太物质太铜臭,节目在导向功能上出了问题,于是现在就有了党校的教授出台坐镇,在关键时候发挥卤水的作用,出来点化、点拨一番。所以最近几期《非诚勿扰》比过去“干净”多了,所有的话语都摸着主流价值观的墙脚走。这一改,最轻松的是孟非这小子,过去美女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冷不丁会冒出一段惊世骇俗的表达,你要掌控,在掌控中不显山不露水地反映出认可、否定、存疑的态度。

 

    一档电视节目,真的就能肩其传道、教化的大任?

    传媒就是传媒,其宗旨就是客观的传输信息,取舍是受众的事。娱乐性节目,不是幼儿园的读本和阿姨嘴里“饭前饭后要洗手”之类的用语。老报人赵超构说过“最聪明的是读者,哪些是砒霜,哪些是蜜糖,他们最清楚”。一档娱乐节目如果真能颠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那说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太没根基了。马姐“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作为她的个人价值取向无可厚非,生活的真实给她营造的就是这种氛围,谁通过自身的努力,“物质”到能够坐到宝马里哭,擦干眼泪后一路狂飙的感觉,未必就比不上自行车上花一样的笑容?

    那年到欧洲过德国,活脱脱就是睁眼瞎,但电视里有一档24小时滚动播出的性爱节目。这在中国在电视上播放这种“黄”东西,不收监才怪哩,可人家的情色案件占不到一成,别人也没有我们恁多当小三的,劈人家腿的。如果电视节目真的可当成教科书,德国早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淫窝了。

    传媒应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话语权,只有独立才有活力,大一统的面孔、频率一样的声音,不是媒体的属性。我们从来不缺少手握大棒的道德家,站在道德高地上吆五喝六,我们缺少的是对所谓异类的宽容,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为了纯洁,把粥和老鼠屎一起倒掉。《非诚勿扰》现在是纯洁多了、干净多了,但现在的《非诚勿扰》还能撑多久,它的气场还会不会一如既往?鬼才知道。

    媒体的权威是市场,媒体的责任是传输,若有所附加,就是公正、公平、真实、正义,教化或者其他的推手都有违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珠
后一篇:浪语图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