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 王先庆
广东流通业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香港流通业转移和岭南商业文化为条件,以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为基础,以市场自发调节为主体,以进出口贸易和服务外向型经济流通需求为基本内容,以民营投资和中小商户为中坚力量,业态创新领先,规模组织有限的流通业成长机制和发展路径。
广东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出全国流通业发育成长的共同特性,如内外贸分割导致流通体系不完整等,但另一方面又带有广东特色,例如,“三来一补”和“两头在外”以及外源型经济,使得广东生产制造业产生的大量流通需求依赖国外的流通供给来满足,从而使广东流通业处于与制造业产业链关联度并不高的状态。因此,广东流通业发展模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
广东流通发展模式打上了典型的粤商文化中“务实”、“低调”、“重外”、“宽容”等特征,同时具有发展速度快、市场开放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企业生存能力强、业态创新能力强、批发市场与专业镇结合密切、特色专业街密布、社区商业发达、会展业与商贸业一体化程度高等优势,其结果就是广东流通业增加值的规模和速度一直较高的增长状态。参见表4。
年份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第三产业产值 |
流通业增加值 |
流通业增长速度(%) |
流通业占GDP比重(%) |
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1978 |
185.85 |
43.92 |
29.44 |
—— |
15.84 |
67.03 |
1979 |
209.34 |
51.06 |
34.78 |
18.14 |
16.61 |
68.12 |
1980 |
249.65 |
64.14 |
43.25 |
24.35 |
17.32 |
67.43 |
1981 |
290.36 |
75.71 |
50.28 |
16.25 |
17.32 |
66.41 |
1982 |
339.92 |
86.39 |
56.41 |
12.19 |
16.6 |
65.3 |
1983 |
368.75 |
95.24 |
60.89 |
7.94 |
16.51 |
63.93 |
1984 |
458.74 |
125.93 |
80.09 |
31.53 |
17.46 |
63.6 |
1985 |
577.38 |
175.69 |
115.77 |
44.55 |
20.05 |
65.89 |
1986 |
667.53 |
223.28 |
129.96 |
12.26 |
19.47 |
58.2 |
1987 |
846.69 |
284.20 |
157.37 |
21.09 |
18.59 |
55.37 |
1988 |
1155.37 |
388.70 |
211.11 |
34.15 |
18.27 |
54.31 |
1989 |
1381.39 |
475.53 |
215.67 |
2.16 |
15.61 |
45.35 |
1990 |
1559.03 |
558.58 |
254.51 |
18.01 |
16.32 |
45.56 |
1991 |
1893.30 |
694.63 |
324.31 |
27.43 |
17.13 |
46.69 |
1992 |
2447.54 |
881.39 |
410.87 |
26.69 |
16.79 |
46.62 |
1993 |
3469.28 |
1205.70 |
573.64 |
39.62 |
16.53 |
47.58 |
1994 |
4619.02 |
1673.52 |
823.41 |
43.54 |
17.83 |
49.2 |
1995 |
5933.05 |
2168.34 |
1080.87 |
31.27 |
18.22 |
49.85 |
1996 |
6834.97 |
2592.22 |
1304.46 |
20.69 |
19.09 |
50.32 |
1997 |
7774.53 |
3091.81 |
1586.98 |
21.66 |
20.41 |
51.33 |
1998 |
8530.88 |
3469.21 |
1779.34 |
12.12 |
20.86 |
51.29 |
1999 |
9250.68 |
3882.66 |
1941.6 |
9.12 |
20.99 |
50.01 |
2000 |
10741.25 |
4755.42 |
2310.23 |
18.99 |
21.51 |
48.58 |
2001 |
12039.25 |
5544.35 |
2658.01 |
15.05 |
13.77 |
29.9 |
2002 |
13502.42 |
6343.94 |
2967.47 |
11.64 |
21.98 |
46.78 |
2003 |
15844.64 |
7178.94 |
3272.72 |
10.29 |
20.66 |
45.59 |
2004 |
18864.62 |
8364.05 |
3541.37 |
14.32 |
19.83 |
44.73 |
2005 |
22366.54 |
9598.34 |
4059.25 |
14.62 |
14.37 |
42.29 |
2006 |
26204.47 |
11195.53 |
4468.71 |
10.08 |
13.95 |
39.92 |
2007 |
31084.40 |
13449.73 |
4954.56 |
10.87 |
13.06 |
36.84 |
说明: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8》、各年广东统计公报及广东商学院流通所数据库。
正是由于广东流通业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其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规模、比重、从业人数等远超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是名符其实的全国商贸流通中心。参见表5。
地 |
GDP(亿元) |
流通业增加值(亿元) |
占全国流通业增加值比重(%) |
流通业从业人员(万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销售总额 |
连锁经营零售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
广 |
26204.47 |
4269.9 |
11.6 |
111.2 |
9118.08 |
1832.11 |
20.1 |
|
7870.28 |
1429.81 |
3.8 |
102.4 |
3275.22 |
878.82 |
26.8 |
|
10366.37 |
1792.25 |
4.8 |
61.9 |
3360.41 |
1321.55 |
39.3 |
|
21645.08 |
3319.35 |
8.9 |
68.8 |
6623.18 |
1466.01 |
22.1 |
|
15742.51 |
2320.8 |
6.3 |
50.9 |
5325.35 |
603.86 |
11.3 |
|
22077.36 |
3354.35 |
9.1 |
77 |
7122.55 |
668.72 |
9.4 |
然而,广东流通业发展模式同时又感染上了粤商文化中的一些不足,例如,一些企业热衷于“赚快钱”不重规范,过于“低调”而不注意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战略,企业之间缺少合作等。此外,与广东地方经济体制相联系,其发展模式既不同于上海、北京模式,国有流通龙头企业得到强有力支持,并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大量融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市场扩张;也不同于浙江模式,内地市场和海外市场同步跨步,浙商海内外开花结果。广东流通业发展模式最让人疑惑的地方有:广东生产出全国最多的电器,却没有诞生出国美、苏宁、永乐、大中、五星这样的家电专业流通商;广州是全国真正的最大小商品市场集散中心,但全国人民知道义乌,却不知道广州拥有如此殊荣;广州天河城是全国最早的大型购物中心,但全国很少知道它在哪里;广东是全国流通第一大省,但它拥有的知名流通企业品牌和上市公司不如武汉或成都一个中等城市多。尽管南粤大地群星闪烁,但能照亮全国的月亮却几乎没有,能进入全国连锁10强的没有一家。自2001年至2007年,广东本土零售连锁企业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前十强。广东2006年全行业50强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属于商贸流通企业。参见表6。
表3: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广东本土入选企业
序 |
|
销售规模 |
增幅% |
门店总数 |
增幅% |
14 |
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 |
1675390 |
18 |
100 |
8 |
30 |
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823750 |
14 |
59 |
26 |
33 |
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 |
747234 |
33 |
29 |
26 |
54 |
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 |
386366 |
36 |
12 |
-25 |
63 |
广州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50000 |
19 |
4 |
33 |
87 |
深圳市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 |
144813 |
-22 |
103 |
-15 |
92 |
深圳市百佳华百货有限公司 |
136205 |
31 |
13 |
86 |
总体而言,导致广东流通业发展模式不足的深层根源,实际上这是目前广东整体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现行的广东经济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基于外向型基础上的以规模增长为导向的快速工业化模式,其特点概括为“重出口、轻内需;重制造、轻流通;重规模、轻效益;重产品、轻品牌”。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经济模式主要适宜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却不适宜于以现代商贸流通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即服务型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阻碍和制约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力量。尤其是1996年之后,在空前绝后的“工业革命”大潮的冲击下,流通业在广东经济中的地位几乎工业化浪潮所淹没。制造业高歌猛进,流通业滞后的局面开始形成,甚至在2002-2005年之间达到极低状态,直到今天,流通业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工业和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参见图2。
正是由于普遍性的“重制造,轻流通”,导致广东本土现代流通业出现“发育得早,成长得慢”的特征,被业界称为“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结果,本来在这一时期(人均GDP1500美元至3000美元),最有成长前景的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店两种业态,虽然最先起步广东,却在其他省市得到了快速发展,结果无论是联华超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都类似的企业都快速成长于其他省市。而传统百货、餐饮、物流、批发等业态的革新,广东也落于其他流通业发达省市。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并作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决定,然而由于积弊太多、惯性太强以及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因此这些大力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直到2007年效果仍然不太明显。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另,图还不知如何上传,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