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初以来,除参加一些会议外,大部分时间在佛山市南海区各镇搞实地调研,为《商业网点规划》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积累基础材料和寻找灵感。调研过程中,不时会生出诸多感想和感慨来。比如,不同的城市商业有着不同的个性,我所了解较多的东莞和南海就差别很大。7月30日中国东莞商业步行街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我作为课题负责人的调研成果《东莞市商业步行街发展研究报告》,从中可知东莞32个镇区已经有26条步行街,此外,还有三四条在建;相反,南海区8个镇真正得到认可的却只有一条。两个曾经都是广东四小虎的知名“虎”在商贸流通业方面的发展路径可谓大相径庭。还如,南海里水水果批发市场在2005年之前是广东乃到全国有名的大型水果专业批发市场,辐射东南亚,然而,却由于股东之间的股权纠纷在短短两年内就基本上烟消云散,停业了。
但这次调研中,最大的一个感受和认识,是充分认识到了现实经济中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对不容易。且不说工商登记制度会给出若干新兴的服务业不注册,更主要的是,现在的地方投资制度和政绩评价制度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好些镇区,我们了解到,尽管他们也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新型批发业和现代物流业,但这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然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如果政府控制有这样的土地,他们大多想着要“卖钱”,如果才能多卖钱呢?当然是卖给房地产商,或者兴办能带来高税收的工业。由于中国现行的税收体系是前置税体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征税,而不是所得税和消费税主导,因此,现代服务业大多不能带来高税收,从而不受政府欢迎。
这样的结果就是,尽管政府部门都认识到产业转型是必然,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必然,但真要拿出一些好地块去发展这些服务业,尤其是无法带来大量税收的商贸流通业,这无疑是“要他们的命”,于是大多说一套,做一套。如此看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制度环境还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