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远门,最不喜欢的,就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喧闹与无序。正常的人,一旦到了车站,就会立刻被裹挟着进入那个烦躁的世界,不由自主地感到忙乱和不安。这一点,外国如何不知道,中国地界的车站但凡如此。而每次回家,都要从北京站出发,这个号称有很多“第一”的火车站,从候车到乘车,简单的两个步骤,提供的服务之差,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拿第七候车室来说吧,进入大厅后左边尽头处写着“母婴候车区”几个大字,走到近前却发现,四五个胳膊上纹身的男子正铺着大被在地上酣睡,两边的座位被悉数占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廉价宾馆房间的味道。我这人比较好奇,就走到标志牌那里看了一下,“母婴候车区”不过是个幌子,根本没有检票人员在那里为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提供服务。
到了检票的时段,由于经常有三四次列车在同一时间段检票的情况,于是就会发现,整个候车大厅乱作一团,尤其是过了屏风之后,里面的气氛简直如集中营一般: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大家在毫无秩序地挤来挤去,偌大的大厅,不仅没有开空调,连风扇都无踪影。由于没有排队的栏杆,加上左侧人流聚集区的部分出口又很窄,于是人们你推我挡形如打仗,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个个都汗水涔涔,前面的人在高喊:“别挤了。”后面的人在抱怨:“能不能别在拖你的行李箱了(因为拖着走更占空间)。”“还没上车,就累这样了。”我旁边的人戏谑着。
北京站,实在是让人领教了它的集中营气氛。
由于前些日子刚去了上海和南京,所以这就让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与北京站的不同来。在上海,动车之多应该不比北京逊色(当然可能更多的是中短途),但乘车秩序还是很让人赞叹。每一次火车,在候车室内都有自己的单独检票口,这样尽管在同一个大厅,也不会造成混乱。相比之下,北京站是N次火车,都走有限的(貌似只有一条?不确定)天桥,所以,人流拥挤之密度才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设计的不同,客流分配的不同之外,无论在上海还是南京(动车候车室),候车室内都给人感觉很凉爽,尤其是在眼下35度左右的高温之下,没有空调,对候车的旅客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铁路局的网络建设,也要比北京的更胜一筹。之前去上海,很容易在上海铁路局网站查询到每次列车剩余的票数,电话订票也相当方便。而反观北京,无论是北京站还是其铁路上级单位,都很难找到网站,或者即使找到,也可能是良莠不齐的冒牌货,有用信息少得可怜。不是说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吗,莫非北京铁路系统和北京站都还生活在中世纪?
在上海和南京之间,乘坐的动车也要比北京站出发我乘的动车好很多——不知道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的城际列车是否也和沪宁之间的动车是一个型号。上海到南京,动车的设置之人性化,让要求本不高的我相当满意。举个例子说,在上海火车站上车时,不同的车厢以及车厢的前半部和后半部,都标识得一清二楚。上车后才发现,原来那个动车每节车厢都是中间开门,乘客自然向两边分流,而中间的车厢门处很开阔,不会发生现在这种通常的动车拥挤不堪的情景。
同样是直辖市,而且都是在神奇的中国大地上,为什么北京站和上海站的差距就这么大呢?是北京站资源有限吗?那为什么不分配部分列车到其他的火车站,北京的火车站数量貌似也不在少数,而之前传说的北京东站本可起到分流作用至今却没有上马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同样是火车站,而且都是在神奇的铁道部领导下,为什么北京站的候车室如此肮脏和混乱,而上海、南京的火车站候车室相对要有序得多呢?是因为北京缺水缺电吗?那为什么高高的大楼数量一点也不必上海少呢?为什么飞机场的建设那么下血本而火车站的空调都舍不得打开呢?尤其是候车区到检票区的过道,黑压压的气氛如同集中营一般阴森,北京站的领导自己不坐火车吗?或者,坐火车不用走检票口吧?
本想心平气和地写,到了结尾却仿佛成了牢骚。不过,这就是北京站的现实,希望在吹嘘历史多么悠久服务了多少人的同时,能让南来北方的乘客舒舒服服地离开北京,而不是在临别之际让他们体验北京集中营的诡异气氛,O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