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老婆起床后,吃了一顿冷面,两周前买的一直没做,再不吃就必须要扔掉了,老婆按照说明上的做法就做了出来。我对冷面,一直怀着相当的好感,因为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经常去吃,后来老家的城市里有了延吉冷面,是那种很大的碗、很凉的汤、里面要加上芝麻、西瓜或西红柿的那种冷面,18块钱一碗,在酷暑时节,吃起来是很舒服的。到北京之后,冷面馆也有,但味道远不如家乡的那么好,所以在易出莲花发现袋装冷面后,几乎没有考虑就买了回来,却忽略了现在还是乍暖还寒的春天,吃冷面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吃过饭,就直奔市区,目标是东方新天地。我们两个对吃什么、穿什么都是属于比较随意的那种,这一点可能和很多同志有点区别,也使我们很容易淹没在人流之中。去东方新天地,是想看看有什么吃的,满足一下胃口。
在东单的十字路口天桥上,却第一眼发现了一个同志,大风天穿着七分裤,样子比较时尚也有点另类。我抓拍了几个背影下来,据说在这里是很容易发现同志的,而今天我们在此只看到独此一人,如果不算在进市区938车上遇到的那位的话。
从东门走到西门,在王府井书店转了良久,而后还是回到东方新天地,最后商量的饮食结果大跌眼镜,居然还是KFC。从KFC出来,我提议去一下附近的“据点”,因为这里距离东单公园不过咫尺之遥。
“去革命圣地转转?”老婆不置可否。第一次听说“革命圣地”的称呼,大概还是1997年的某个时候,一位北京的网友说那里是“革命圣地”,我还纳闷了好一阵。据说,当同志在国内处于地下状态的时候,这里就已经广为人知,甚至国外的新闻机构也曾多次报道管理部门对这里的清查工作。后来,看《东宫西宫》,虽然原意是说天安门那边,但拍摄背景却似乎是以东单公园来拍摄的吧。
搬到城东后,我和老婆再没有来过这里,之前我们还曾那里的空场上打过羽毛球。至于这里的很多故事,早在多年以前就曾听说过,我还曾和其中一个M聊过他们收入的方式,以及他对未来的打算。
今天有风,但阳光还算明媚,初春却仿佛初秋。我们径直穿过空地,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我和老婆开玩笑彼此扮演刚认识的陌生人——
“今天人不多。”
“是。经常过来吗?”
“不经常,你呢?”
“我也不。”
“那几个人好象每次都能看到。”
“是吗?”
几句“台词”下来,老婆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从里面转了一圈,爬上假山,再下来,然后就离开了这里。我眼神不太好,看到一个人都要问老婆“帅吗”,老婆基本都是“不咋地”。
自从有了网络,可以想象,这个“革命圣地”大概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魅力,即使是那些M,也大多开始在网上叫卖,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借用一下这个词,没有贬义),偶有老外搀杂其间。而据说东单多数只是外地人的落脚地,北京本地人一般是不来这里的,他们去的地方是距离我们过去那个家很近的街边公园。
看到一些中年人,不禁觉得有点凄凉。和老婆感叹,大概这些人都已经结婚了吧,“没准孩子都很大了呢,”老婆补充着。而这些该是谁的悲哀呢?造物主让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给我们提供符合我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于是我们的常态就只有挣扎?最起码也是在两个世界里游移吧。
这里是东单公园里的健身场所,由于附近好象有一家医院,所以病号、游人和同志混杂其间。
这里是公园空地一角,想要区分是不是同志,只能从眼神或形态来判断,椅子上的是不是,现在看不出来,而远处的那群人中则至少要有5位以上都是我们的同路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