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卡夫卡中国孙喜玲聂耳 |
分类: 评论 |
执着的爱和感伤的诗
——读孙喜玲诗集《不死的梦》
聂尔
孙喜玲新近出版了她的诗集《不死的梦》。当我信手翻开这本小册子时,我立刻被一种感伤的氛围所笼罩,那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态度使我产生久违之感。已经有好多年啦,我们的诗歌感觉被客观主义和意象主义(二者有区别吗?)所统治,我们排斥抒情性的东西,我们压抑自己的伤感情怀,我们甚至在诗歌中调侃和嘲笑我们自己带有伤感意味的情愫;我们相信纯诗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就必须不间断地毁弃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肉体和我们的愿望;总之,我们在缺乏信仰的时代把诗歌当成了宗教,因此我们的诗歌愈来愈成为一种玄学,远离我们自身,远离人间烟火。也许这样的诗歌理想拯救了一代青年于水火之中。也许她将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永久性原素,也许理想的局限性恰正在于她的难以实现……彻底克服自身的想法正是这样一个理想。我们在实行我们的理想的同时也被她的美丽所魅惑。但是在诗的王国里,任何一种形式的专制都是不可能的,遗忘的将被重新回忆,被压制的也将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瞬间浮现,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喜玲的诗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她深深沉湎于自身之中的姿态使我想到了我们关怀自身的古老权利,她的热烈而又缠绵的爱使我想到了中国《诗经》和古希腊萨福所开创的诗歌传统,她的痛苦而又甜蜜的忧伤令人想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古诗十九首》。而这一切都曾经被我们所遗忘,或者更坦率一点说,实际上是被我们所扬弃。当喜玲的诗唤起我这些关于古老诗意的回忆时,我的确感到惊讶。在此之前,我对诗歌的想法还被一种单纯的固执所左右,而现在我仿佛置身在深沉宽阔的诗歌传统之中,充分意识到某种久违的亲切之感。
那么,这本诗集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她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古老的诗歌传统相联系的呢?
在这本诗集中,爱(包括爱情和友情)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是被表现得最好的主题。作者对这一主题的表现与当代时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里,爱是被严肃对待的,爱的价值从未遭到怀疑,爱是由血和泪组成的,甚至爱就是生命的主宰。也许这是充分女性化的,但在男性文化衰微的今天,我们不正在寻觅着某种深厚质朴的女性情操吗?
常恨无人知我心
站也寂寞,坐也寂寞
又怕有人知我心
哭也闪烁,笑也闪烁
想是你歌里话里隐隐的苦涩
你别说,
我也别说
但得两心相通时
何须生盟生约
在这首诗中,词曲的韵味绝不只是外在形式因素,相反,跳动的、如歌的韵律和破碎的爱生动地结合在一起。一种逃往孤独和感伤的自慰与对痴狂爱情的深刻向往纠结在一起,一种现代社会的寂寞人生向古代爱情的生死相恋、忠诚观念的依归,不正是一种破碎的爱吗?这样的情感当然无法指望用日常语言加以表述,因为日常语言含有太多时代风尚的暗示,我们的作者却正是在反抗这样的时代风尚。
那么,我们当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谁都看得清楚,今天的所谓爱情已经一天比一天退化为视觉和触觉的爱,成为受新闻媒体支配的被动的爱,和受时装潮流等影响的漂浮不定的爱,成为消遣人生长梦的一种无谓的游戏,总之是成为“愉悦感官的爱”而失去了任何精神壮举的姿态。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相信存在过的那种爱的方式也还某种程度地延续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那我们无非指的是一种梦幻似的言说方式,一种工业文明中轻浮浅薄的幻觉类型的表现。对乱伦和妻妾之爱的精细描绘只不过是精神衰弱的一个明证和强调而已,不论其形式有多么华美,它的内容实在无足道矣。而这便是“纯文学”对现实状况刺激的唯一反应。
对这种爱的缺乏的现状我们所采取的对策是消极和否定性的。我们掉过头来嘲笑和讽刺那种真正的感情,从而支撑我们虚假的优越感,宽慰我们空虚无聊的心灵。我们不把自己假定为时代之子,只愿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不愿或不敢正视时代本身的巨大困境。我们想把自己托付给别人,托付给时代之轮。也许我们如愿了,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制造一些微末的幻想。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在疯狂的轮转面前,有人拒不起舞,其姿态勇敢,其面容哀伤。我们能作何感想呢?
我的心在远方
拣尽寒枝
终无栖处
天之涯地之角
漂泊流浪没有归宿这首诗不正是那种勇敢,执着而又哀伤的姿态么?这是一首孤独之歌,是成熟女性的孤独。女性的孤独也许并不是无谓的个人经验,也许女性的直觉才是真正的古老文化的源泉,在我们这个时代,男人们成了波德莱尔笔下的信天翁,那些昔日“云霄里的王者”如今翅膀垂下妨碍行走,可怜而又丑陋,不再拥有飞翔的愿望和能力。而女性气质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象一双锁不住的双翅,她们的天空是那样广阔,虽然她们飞翔的时候免不了有些孤独和忧伤,因为她们的亚当并没有和他们同在。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感伤的事实。男人远去的背影已经变得越来越渺小,他们堕落的姿态显得那样丑陋。女性便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严重残缺,感觉到了家园的不完整。男人自甘充当时代的小丑,女人却在进行独自的恋爱,这实在是一个双重的讽刺——一出单恋的喜剧。
枉费了半生寻觅
一次次
探索你看似复杂的谜底
进去了
才知道那只是一片空白
用这样庄重的诗句写一次无谓的探险,一次面对无物的冒进,用男性的观点看这是缺乏幽默感的。也许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什么是幽默感?无非是用语言化解自身的绝望。女性是永不会幽默的,因为女性的绝望不是文化的表层泡沫,如男性那样。只有表层的东西才可以随便鼓吹和消灭。女人的深沉超出了我们预料之外,女人的希望和绝望之深也同样如此。也许她们的自身表述还不能让我们完全认识这一点,因为她们毕竟得操一种她们仍感生疏的男性话语。
我想起了卡夫卡。卡夫卡是所有女性作家中最富于女性敏感的人,他那柔弱曲折的文风象女性的眼睛一样,惊恐地瞪着这个尘世的深渊,同时又怀着一种狂喜的心情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我们时代的女性正象卡夫卡笔下的K那样,日夜围绕着虚无的城堡游荡,等待和期待着。
你是为着不能忘却的记忆
才这般平静吗
你是看多了荣辱沉浮才如此厚重吗
请看她们对自己心目中的城堡有多么痴迷和盲目,一道死寂的河流竟能被锻炼成男性话语的典型词句,“天之崖地之角/漂泊流浪/没有归宿”的心灵果真期望着“平静”而“厚重”的传统风范复活吗?抑或是心中的奇迹找不到现实世界中的对应物?人总是徒劳地等待着永久不出现的奇迹,今天的女人更是如此,她们甚至不惜为此而自我摧垮。
花儿
枯萎了
就自己凋零吧不必等待西风
为什么要歌咏“枯萎”和“凋零”呢?枯萎的花儿并不期待速死,枯萎的花儿凝聚着盛开时期的全部记忆。花儿的自我责备将毁坏她回忆时的容颜。但是,这也许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悔恨心理,因为自我意识的缺乏而把一切过错承担在身的悔恨,是一种深刻的误会。
得不到回响的呼唤会返过来对自身进行责难,未能实现的心愿也许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悲剧和戏剧的循环为女性的心灵所不能容忍,或者女性本无心灵与肉体之分,她们只是一种绝对的精灵,是的,她们正是一种绝对的精灵。可是,她们看起来不是执拗可笑吗?她们跟随古代神明能走到哪里去呢?她们相信古老文学的意义是一种无意中作出的启示吗?究竟是谁在讽刺谁,男人讽刺女人,还是女人讽刺男人?这些事情实在难说,但我又不能不想。
这是《不死的梦》带给我的巨大困惑。我不知应该感谢还是怨恨这本诗。我在困惑之中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1993年6月2日发表于《太行日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