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喜玲的博客
孙喜玲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63
  • 关注人气:4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不凋零的证明

(2007-02-04 15:00:02)
标签:

集子

散文集

篾刀

孙喜玲

分类: 评论

——读孙喜玲散文集《心湖云影》

张治中

 

读孙喜玲散文集,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动。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当你沿着那种生命的指向,伫立于星光当令的山径,阅览这清新隽永、飘逸灵动而又深刻冷峻的文字时,当你任由地品评其人生况味、暸八极洪荒、作苍海依望时,便分明觉出那里的一种莫名的东西在鼓噪、在翻腾、在涌动,以致非要使你打动,非要使你屈服不可。这就是魅力。窃以为,无论是其驾驭文字的功力,鲜活明快生动、挥洒自如的行文风格,还是充满思辨色彩、迥异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直率深刻、精辟独到、豁达洞脱的见解或透视,其美丽都是十足的。  

这本集子,浓缩了作家本人30多年的人生经历。她的童年是在吕梁大山里度过的,14岁就参加了工作,做过演员、乐员、报幕员、编辑、记者。经历过风经历过雨,有过强烈的爱强烈的恨,热烈地追求过,努力地探索过,一句话,真实而真诚地生活过,只是对于一个敏于感受的她来讲,那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缺憾、太多的遗恨、太多的苦难和艰辛,因为有着太多的期待与渴盼。也许,正因了此,我们读到了她更多的是蘸着泪血的心底的挣扎与呼喊。抑或是,不管她怎样地把文字弄得闲逸轻松、空灵透脱,我们最终还是可以发现那在背后藏着的沉重的忧郁。她写她的“梦”,写“梦”的破碎,写追求的失落,写人生的种种无奈,写爱情、友情、亲情、乡情……笔触所至,其情也真,其感也诚,令人啜泣。尽管,她的视点是“站在今天回首昨天”,是对“被历史老人的一双大手抚平了”的一切过往的理念升华或积淀。痛苦不再成为痛苦,不幸不再成为不幸,一切不能理解的都可以理解,一切不能原谅的,都可以原谅……   

那么,是否可以说,她把目光过分地集中在了“自我”的小天地?否!谁能说那种“破碎了捏起来,跌倒了爬起来”的不甘寂寞、刻苦自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抗争没有时代精神的折光?没有社会意识的注入?而她对人生的种种感悟中却又何以有一丝一毫的悲观失望呢?灵泉不会竭,微风不会断,“块垒”消不尽。她说她对人生的意义“不再探索”,其实只是一句反话,正如有的人说“活着真没意思”,相反表明其生的欲望更加强烈一般。可贵的也正在于此,即使再“沉重的人生”,也挡不住她洒脱不羁的天性的流露;你尽可以把她打倒,却不能把她打败;尽可以“有风霜雨雪侵逼,有履痕车辙碾压,却因轻微而耐折,因柔弱而坚韧”,坚信“春风舞起时,一样会发芽、抽枝、开花、结实”,即使“生命会尽肌体会朽心却永不凋零”。她“带了希望构筑七彩人生”。——“真诚地面对人生,真诚地面对自己”,这原是高标准做人的初衷,为文的本旨,却也构成了这本集子最显著的特色或基调。而所谓“文如其人”,也便在这里相得益彰。  毫无疑问,这本集子的文字是漂亮的,这从它的随意一章随意一处都可以得到印证。只言片语的或大段的睿智的哲理的新鲜的充满思想认识美的词锋犀利恰切令人击节的语言在集子中几乎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对生活细节的细腻生动描绘。如《洪荒地》里,她馋得隔着舅舅的裤子咬梨子的情景,读来叫你时时忍俊不禁。它的思想性,正是通过那些漂亮的文字渗透出来的。在《失落了的女儿态》、《家有丈夫是司机》、《读照随笔》中,所引发出的对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的、爱情、婚姻、家庭的一番新颖真切的宏论即是如此。  

其为文的方式,表现为多层次、多结构、多样化。所谓情趣独具,题材不一、风格不一。《也谈意象旁通》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咪咪趣事儿》纯粹为日记体,《告别青春》采用的是铺陈排列的句式结构,如诗如赋如有秩序的层层波涌。《淡淡的时光》巧妙地把四个人物事件揉在一起,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另外如《一梦糊涂三十年》,尤其是《跳不出去的樊笼》,如果把她当做一篇散文来读,那该是小说式的散文。她成功地移植运用了小说的特点,但如果作为一篇小说来读,却又是一篇有着浓郁散文特色的小说,无论如何读来,都有一种强烈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在借助于漂亮的文字漂亮的行文结构中,娓娓道来一通深刻严肃的思想及人生发现。《洪荒地》在集子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位置,其分量自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说,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这个形式是最灵活最易掌握的,但也许正因如此,能写得出高的好的东西便很不易。有人在论述当今中国的散文现状时,认为从五十年代至今,散文的写作渐渐被僵化在了“五大模式”里,即:自然物象→人物事象→二者合一的杨朔式:“一根红线,一串珠子”的秦牧式;逆恶环境与客体形象的逆中之难→(有助于转逆为顺的可变要素)→环境的和顺→形象的超越与主题的感喟。三个不变要素、一个可变要素的刘白羽式;勾起回忆→进入回忆→跳入现实的孙犁式;铺叙——点化式的峻青式。  

不可否认的另一个趋势是,散文创作,目前越来越受到作家们的青睐。那原因多半是因了它的真实性、抒情性、审美性的功能,实在是小说、影视所无法取代的。人们正在作着对上述传统形式的一种可喜的叛逆,挣脱束缚,摸索并创造着一种属于自己的新形式(新模式)。孙喜玲散文的艺术成功之处,恰恰是她摆脱开了那种陈旧的思维定式(尽管,也许不是刻意的)。她善于把握散文的“灵性、自由、随心所欲以吐真情”的特质,敢于把“自己”端出来,敢于建立自己、标新自己。她舍弃单一抒情,把理性与感情之光烛照在人的内心深处,善于用散文这把灵巧的篾刀去剖开生活的苇子,去编织一领供你休憩的席子,任是席地而卧,任是缺少了几分温柔软绵,却别有一番情趣,在人生情感的夏秋之季,最是适宜。于是,在随意性(灵动)里有了一种深刻,“深刻了,也便独特了”(柯云路《嫉妒之研究》)。  

窃以为,在众多的散文中,如果把孙喜玲的散文说成是那喧闹林中射出的一支响箭,嘈杂山间杀出的一支劲旅,当不为过分。  

我们有理由这样断言:这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作家。自古以来,一个女子的成才,较之男子要更为艰难一些,而孙喜玲能用几年多的时间,结成一个沉甸甸的集子,其速度之快,起点之高,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潜力。另外,且不论她的别致空灵,但就其自序自跋,便需要一种不凡的自信和勇气。相信她“在希望之光的引导下”,更漂亮地一跃必将是不久将来的事。我们期待着!

 

1990年6月发表于《太行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随风而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