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兴的文化产业你负载着什么?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主要媒体一直在突出宣传这两年全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其中讲成绩时经常使用是惊人的数字,如出版界出了多少图书,文艺演出了多少场次,电影发行了多少拷贝,形成了多大的产值等。央视的屏幕上不断展现的新闻出版文化单位气派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和壮观的生产场地、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条件,使人感到长期被人们忽视或没认识到的文化经济,不仅摸得着,看得见,而且正在中华大地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巨大的力量。
文化部门的许多方面一变过去长期被国家养着,在事业生存发展上一直以“等、靠、要”的基本方式,物质上的纯消耗特征,为自我发展,并能大量创造物质财富,还带动大量社会成员就业,由经济上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这的确是个巨大的变化。
对于文化事业蕴藏着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惊异发现,国内的官员和文化界人士首先大都是从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业和迪斯尼乐园受到启发的。当然还有美国的几家大传媒公司。前两年,美国在一部大片一年的盈利远远超过中国整个电影片全年放映的收入。这怎不惊人,怎能不学。我感到美国文化产业对我们许多人最大的诱惑就是他们创造的巨额利润。无利不起早,无利不起劲,我们的许多官员和专业人士主要盯得还是这个,这个也在情理之中。金钱对谁都不烫手。如果没有巨额利润,谁还会有那么高热情,下那么大劲儿。不然,我们怎么没去大力宣传学习美国社会普遍开展的人人自觉参与、使美国人倍感自豪的义工活动呢?
就在文化产业化宣传的不断高涨的时候,7月5日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的文章<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这篇文章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我希望大家都能认真看一下,也希望抓文化产业的官员们能读一下。雷达先生在文章中说:“与世界许多公认的大作品比,当下的中国文学,包括某些口碑不错的作品,总觉缺少了一些什么。”“一直以来,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出现不了伟大的作家,出现不了我们时代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现不了新的曹雪芹?…”“长篇小说既然以每年千部左右的数量面世,那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快接近万部的小说里,你说说究竟有多少能经得起长久地阅读?有哪些书你本人是在情不自禁地看第二遍、第三遍?对此,我常陷入举证难的尴尬。”“现在的作品,往往变成了一次性的、快餐性的物品。”在盛世中好的作品却很缺乏,他认为一个“要命的矛盾”就是“市场要求的出手快与创作本身的要求慢、要求精发生了激烈的矛盾。”
小说只是文化产品的一小种,其它的书籍,影视、戏剧等质量又怎么样?难道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能这样长久地沉缅于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的“繁荣”吗?我们有多少人还在追球黄钟大吕伟大文化的目标?我们的现在可观、并正在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时代列车上究竟承载的是些什么产品,其文化思想价值怎么样?据我所知很少有人去考虑和议论这个问题。如果只考虑建造舞台、运载工具,不考虑负载的内容及质量品位,糟粕与瑰宝不分,丑恶与美善俱行,我们就有可能在大量获得利润的同时,大量地流失着健康的灵魂。
我们不能在发现和捡起文化的经济属性的时候忘去和丢失它的最重要精神属性的品格。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情形却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加载中,请稍候......